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晋升中级职称考试模拟题(含答案)(DOC)
1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晋升中级职称模拟题(第一套)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A)。A.《学记》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B)特点。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3.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一一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C.赫尔巴特和杜威4.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C)。C.华生5.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D)是教育的重要条件。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规律。A.顺序性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B)。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8.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B)。B.教学大纲9.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A)。A.课程设置10.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C)的特点决定的。C.劳动手段11.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C)。C.评价法12.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B)。B.榜样法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D)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D.因材施教14.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B)。B.示范性15.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B)。B.分组教学16.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D)。B.复习课17.教育目的的功能在于(C)。C.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B.组织和培育班集体1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C)。C.隐性课程2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C)作用。C.导向和动力二、填空题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2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简答题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四、论述题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第二套)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学记》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D.杜威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模仿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B.历史性3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主体地位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陶冶教育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教育无目的论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示范性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形成了正确舆论二、境空题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16.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三、简答题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四、论述题2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4(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第三套)一、选择题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C.教育学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D.《春秋》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B.不均衡性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思维力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地方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D.主体性、示范性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巩固性原则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C.道德意志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全面了解学生11.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C.实质教育论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D.示范法二、填空题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5三、简答题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②创办业余党校;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④建立教育基地四、论述题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第四套)一、选择题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B.赫尔巴特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循序渐进原则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增强学生体质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癸卯学制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模象直观8.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C.各科教学活动9.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6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上课11.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B.清末1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古代社会1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观察法二、填空题14.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15.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16.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1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18.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三、简答题19.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②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本文标题: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晋升中级职称考试模拟题(含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67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