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电脑中级培训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1.1:教育技术的含义及其研究内容AECT’94定义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国内比较多的是采用美国教育技术协会(AECT)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定义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对教育技术作了以下定义: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优化。基础知识1.2: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以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作用。1.促进实现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功能为学习的终身化、全民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有效实施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比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学习型家庭、学习化社区、学习化城市、学习型组织,正在逐渐营造一个社会处处有教育、学习随时随地可进行的学习化社会;以学习者个性化为基础的网络化课程为每个愿意学习的个体提供了“量体裁衣、按需所求”式的“自助精神餐厅”;不断持续发展的互联网正在打造一个融生活、学习和工作一体化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崭新格局;具有非凡的超越时空局限的各种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正在把原本支离破碎、画地为牢的各种教育机构整合成超级教育航母,等等。2.引发和支持了教育文化多元化诸多方面的嬗变有学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文化教育三大基石的内涵和方式。具体说来:就阅读方式的变革方面来看:(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3)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就写作方式的变革方面来看:(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2)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4)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在远程交流中写作的协同化、群体化。就计算机方式的变革方面来看:(1)从数字计算走向用基于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及高速运算;(2)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3)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计算机仿真世界;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模式;(4)多媒体数据库的设计与制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将创造出数字化生存环境中的各种新技能。3.促进和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这主要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认知工具”功能。所谓现代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功能,是指学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积极参与,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激活思维、想象,引导分析、抽象、综合,促使理解、内化、转化,产生意义建构,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和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或学习者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的认知功能作用,改善和发展自身的认知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的优势,创设丰富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或问题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冲突性或探究性的,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更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辨别,理解它有什么特点,探索其原因,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为了创设这种情境,教师应当把主要的工作放在设计、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有效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设计上,而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讲解上。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可以利用电子出版物提供形式生动、内容丰富、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从局域网或互联网中获取信息,达到学习资源的共享。(3)利用超链接技术,构造教学信息内容结构,使之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思维特点。超文本和超媒体的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信息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结构,使学习内容走向形式多样化、思维立体化、交叉化和综合化。在这种学习材料的作用下,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从而锻炼创新思维。(4)利用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创作电子作品(e-works)。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文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可以归纳或概括自己或学习伙伴的观察、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绘画、作曲工具培养艺术创作能力;利用集成工具,培养信息组织能力,等等。(5)利用虚拟现实构建模拟学习环境。虚拟现实(VR)是指由多媒体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里,可以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它可以给系统使用者造成一种强烈的幻觉,全身心地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去,感受逼真的“现实”。在这种环境中学习的人,不仅能获得强烈的感知,而且能动手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如在同一个模拟驾驶舱中,学员可以完成各种天气状况,各种路面状况、各种车流密度等条件下的驾驶训练等等。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6)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比如,利用局域网系统,通过资源共享,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调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进行搜索、查询、分析和利用,利用多种CMC(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技术进行远程通信、交流,如E-mail(电子邮件)、voicemail(语音信箱)、BBS(在线讨论,电子公告板)、Newsgroup(新闻组)、chatroom(聊天室)、listserv(邮件列表)、CD-ROM(光盘)、ComputerConferencing(计算机会议)、onlinecourse(在线课程)、onlineresource(在线资源)、(万维网)、VOD(视频点播系统)等,以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协作和创造能力。交流、协商、协作是促进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4.改善课堂学习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2001年,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发展办公室资助了一项名为《技术与教育改革研究》的项目,就教育技术对课堂学习和学生的发展究竟有什么作用,依托一些定点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测评分析。研究表明,技术对课堂学习和学生有以下积极的作用。(1)有助于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研究表明,当学生利用技术与他人交流时,能改变以往被动接受信息的角色而成为主动的角色,主动地对如何创造信息、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发布信息做出选择。与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相比,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允许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对其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思考,做出选择并锻炼操作的技巧。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工具的使用,使学生置身于一个主导的地位,在完成实际的任务过程中,他们必须自定目标,设计操作方案并评估进展情况。与此同时,教师不再是信息的施与者、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更多地扮演服务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设定课程目标,提供指导和资源,对学生的分组,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提出建议,为学生提供任何所需的支持。(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自尊感教师反映最多、最普遍的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这种主动性充分体现在对某个特定课题的学习或研究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广泛的激发,如电脑的及时反馈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对技术操作应用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动力,对能够驾驭专业人员才能操纵的电脑工具使学生们感到自豪。与此相关,有许多教师特别强调现代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感。当学生完成了技术型的任务后,不仅提高了相关的能力,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技术在现存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也包括教师)都感到自我价值的提升。(3)有益于掌握必备的技术技巧学生即使是在小学阶段,也能初步掌握使用各种各样的电脑软件的技能。学生在基本上了解各种电脑工具的工作原理后,就容易对学会使用新的电脑工具拥有信心,因此,就会促使他们去学习新的应用软件。(4)能使学生胜任更复杂的任务教师们反映,在技术的支持下,凭借技术所赋予的功能和能力,学生可以胜任更复杂的任务,并以更高层次的技巧去做更多的事情。(5)有益于学生加强与同伴的合作技术的应用,能使部分学生更乐于合作,更愿意为同伴提供指导。在课堂上,技术型的任务布置给各个小组之后,首先要解决技术本身如何使用的问题。技术型的任务往往包含若干子任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最便利的办法是向同伴或邻组的同学求助。那些对电脑较为精通的学生通常会从帮助别人当中获得自豪和快乐。(6)提高学生对外部资源的利用能力大多数教师观察到,使用技术的另一个显著收益就是提高了学生对外部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这一作用在那些通讯联网一体化的教室中体现得更为明显。(7)提高学生的设计技巧,增强了关注受众的意识在借助技术开发丰富的、多媒体产品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设计的工作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情况下,学生们能深刻感受合作伙伴的意见及其表达方式。这种学习经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交流水平、合作效率和设计水准,而且能增强他们关注受众的意识,更多的了解他人的需要和看法。在帮助学生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把特定的想法表达出来,多媒体能予以学生更多的选择。基础知识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学说行为主义(behaviorism),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JohnB.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的主张,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点:(1)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的,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2)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集合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4)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桑代克的联结论、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1.桑代克的联结论桑代克认为,学习常常通过尝试错误或借助选择和联结而产生。问题情境中的动物总试图达到一定的目的(如获得食物、达到目的地等)。它们从能够作出的众多反应中选择了一个反应,然后获得了某种后果。它们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次数越多,该反应与那个刺激的联结就变得越牢固。桑代克有关学习的基本思想隐含在他提出的练习律和效果律之中。练习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使用率,另一个是失用率。使用率是说对刺激作出反应会增强它们之间的联结。失用率是说当对刺激不作出反应时,联结的强度就会减弱(或遗忘)。在反应之前间隔的时间越长,联结的强度下降得越明显。效果律是桑代克理论的核心,当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的可改变的联结发生并伴随或紧跟着一个满意的事情时,联结的强度就会提高;当伴随或紧跟着一个厌恶的事情时,联结的强度就会下降。2.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属于反应型条件反射的过程,没有已知的刺激,是由有机体本身自发出现的反应,如老鼠揿压杠杆的反应是由有机体发出的,杠杆对这种反应起诱导作用。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大多数学习是操作学习,人不是被动等待刺激,而是积极主动地对环境进行探索,先有反应,然后才知道结果,再根据结果去调节行为。因此,他侧重于对操作学习进行研究。操作学习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是形
本文标题:电脑中级培训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8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