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和修订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和修订在重点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的建设方案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融为一体,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决定着职业教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能否持续发展的大局。为此,几年来我们学校特别重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创新与总结,并取得了显著地效果。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方案,当然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充实、修改、提高。基本内容如下:一、明确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充分利用畜牧兽医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中已取得的成果,并以国家级示范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强化该专业内涵建设,逐步形成以该专业为主体,以动物生产、兽医和宠物美容与疫病防治专业为支撑,以养殖、加工、疾病诊疗为主线的专业群协同发展格局。在推广工学结合的“正阳种猪场班”、“驻马店正大饲料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深化“2+1”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与之相适宜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将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成省级实训实习基地;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二)具体目标1、完善工学结合的“正阳种猪场班”、“驻马店正大饲料班”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群内的动物生产、兽医、宠物美容与疫病防治3个专业进行推广;进一步深化“2+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使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内70%以上的学生受益。2、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家畜病理学》、《中兽医》和《动物营养与饲料》3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打造《猪病防治》、《动物生产》、《家畜解剖生理学》3门精品课程,研发校本教材,建设重点专业课。3、加强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建立一套校企双重管理,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教学全过程监控。4、专任教师总数达到23名,其中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9名,双师型教师15名;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聘用兼职教师9名,其中客座教授2名、行业专家及能工巧匠7名,使兼职教师数量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9人。5、每年有计划地组织10人次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选派1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选派2名教师到教育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支持2名教师在职读研,选派1名教师出国研修,2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大学进修学习。通过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6、动物生产、饲料分析中心、动物繁殖、流行病检测中心、显微镜实验室5个校内实训室添置更新一批仪器设备;扩建养殖实训、兽医院2个校内实训基地,努力提高学生生产性实训的质量和比例,并将养殖实训基地建成河南省养殖示范与技术服务的窗口;建成6个省级示范性校外实习及就业基地,确保全部学生一年的顶岗实习;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机制,加快实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研究,研发专业技术岗位群实训项目和实习标准,编写《动物生产》等主干课程实习指导手册。7、以畜牧兽医专业为核心带动内在联系紧密的动物生产、兽医、宠物美容与疫病防治3个专业建设,形成专业群,整体提升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专业的建设发展。(三)预期效益1、工学结合的“正阳种猪场班”、“驻马店正大饲料班”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将得到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可进一步推动驻马店及周边地区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2、集生产、教学、科研、培训、示范与服务窗口于一体的2个校内实训基地,将在驻马店农校及周边学校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3、教学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面向河南及周边地区开展动物养殖、动物疫病防治等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对带动畜牧业生产技术进步,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作用。4、专业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对吸引高级人才向该专业群密集,提高学生就业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5、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学团队的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构建和谐新河南做出积极贡献。二、完善专业建设思路(一)主要问题1、专业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4人(其中专职10人,兼职4人),学历与专技职称及专业工作经历基本达标,可满足教学需要。但离2012年的规划目标还差9人,主要通过向生产第一线聘用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双师型教师等还未达标,计划在中青年教师中选送培养。2、教学仪器设备。现有的动物生理解剖实验室和疫病检测实验室主要是常规的实验演示仪器,且存在老化现象;检验与分析仪器数量和质量不够,实验实训开出率为70%,没有达到实验实训设备项目达标和开出率100%,价值达标率80%以上、完好率90%以上的要求。还需完善解剖生理室、疫病检测实验室,新筹建饲料分析中心、显微镜实验室、动物繁殖、动物生产等四个骨干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具有一定的先进水平,以满足专业教学与学生实习、实训、对外示范的要求。3、实习实训场地。现有校内实习基地一个、校外实习基地10个,专业生产设施较好,基本满足目前教学需求,但离2012年规划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还需建设、完善两个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相关仪器设施。4、科研、生产、技术推广。这三方面的工作成效不显著。目前,畜牧兽医专业科研主要是校内的教学教改项目,市级项目很少、省级的项目没有;生产性科研和示范性项目较少;校内实习基地生产水平不高,经济与社会效益不明显;技术推广主要是教师参加市级或企业的技术讲座、带领学生到乡村进行生猪疾病防疫技术服务,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不够。5、行业内示范作用。缺乏省级精品专业区域内专业教学指导中心、实习实训中心、师资教训中心,缺乏校本教材,没有接受校外学生实习实训,没有省级科研成果,在同行业中的影响与示范作用不显著。(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机制创新,着力提高育人效益,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坚持中央引导、地方为主、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强调行业参与、校企合作,学校自主创新、具体实施,确保建设计划的落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三)基本思路1、总体思路:办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专业,办最擅长的专业,办就业前景好和人民满意的专业。2、思考并建构立足于河南畜牧业特色专业体系。3、专业建设的实施主体——人本战略。4、专业建设的成本和时间意识——重点突破战略。5、打造重点专业,培养精品人才——特色化战略。6、依托畜牧产业的专业体系改建——专业体系化战略。7、受教育对象的专业意识培养——终端客户文化战略。三、具体专业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1)人才培养模式①推广工学结合的“正阳种猪场班”、“驻马店正大饲料班”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正阳种猪场班”、“驻马店正大饲料班”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分析研究职业能力和职业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企业生产需要,综合技能训练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季节,人才培养规格紧密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教学时间和地点因企业生产季节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充分利用真实的企业环境,边干边学,实现了工作与学习的统一。在继续完善工学结合“正阳种猪场班”、“驻马店正大饲料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形成理论体系,在专业群内的动物生产、兽医、宠物美容与疫病防治3个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借鉴推广。②进一步深化“2+1”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在校班级绝大部分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2年完成所有在校学习任务(包括课程教学和校内教学实训);第五学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同时完成职业资格鉴定;最后一个学期,根据择业的方向,选择到相应的企业、相应的技术岗位顶岗实习,完成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2)课程体系构建①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依照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畜牧兽医专业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专业面向养殖技术人员、繁殖改良技术人员、疫病防治技术人员以及畜牧兽医类其它相关技术应用和管理层次的职业岗位。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工学结合的“正阳种猪场班”、“驻马店正大饲料班”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畜牧兽医专业职业目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专门技术饲养管理技术繁殖改良技术疾病防治技术工作领域专门技术能力1、操作饲草料加工机械的能力2、饲料调配的能力3、动物各生产阶段科学饲养管理的能力4、牧场规划的能力1、发情鉴定的能力2、精液采集及品质检查的能力3、人工授精的能力4、母畜早期妊娠诊断的能力5、不孕症诊治的能力1、动物疾病诊疗的能力2、动物防疫与检疫的能力关键能力学习能力1、获取动物科学饲养、生产经营管理理论知识的能力;2、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工作能力对养殖过程和畜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工作中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案和途径等方面的能力学习能力1、获取动物繁育、品种改良理论知识的能力;2、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工作能力正确运用人工授精技术,提高繁殖力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了解国内外动物繁育发展现况、性能评估方法,并对动物繁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学习能力1、获取动物疾病防治理论知识的能力;2、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工作能力按工作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动物疾病防控、治疗方案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新技术,解决生产中常见的疾病并具有提出合理方案控制疾病的能力。行动领任务名称动物的饲养管理与经营动物繁殖与改良动物疾病防治域任务要求1、学会饲草料加工机械的操作使用2、学会饲草料的合理调配3、学会动物各生产阶段先进、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4、学会牧场的合理规划5、掌握行业分析及市场预测的基本方法1、学会母畜发情鉴定的方法2、学会精液采集及品质检查的方法3、学会人工授精的技术操作规范4、学会母畜早期妊娠诊断的方法5、学会不孕母畜的诊治方法1、学会动物疾病预防和诊疗的方法2、学会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学习领域知识1、饲草料加工机械的操作使用2、饲草料的生产与加工3、动物各生产阶段的科学饲养与管理4、牧场规划及环境卫生控制5、行业分析、市场预测1、动物生殖系统解剖生理2、动物繁育理论3、动物改良实践技能4、生产母畜的助产1、动物疾病预防与诊疗2、动物防疫与检疫整合专业课程1、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2、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3、动物生产4、畜牧业经营管理5、市场营销1、动物解剖与生理2、动物繁育1、动物普通病2、动物诊疗技术3、动物流行病4、动物检疫②构建“2+1”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在对畜牧兽医专业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技术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以生产性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主线整合课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紧紧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尽可能在仿真的职业氛围中完成主要专业理论教学,并充分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及校内实训内容全部在前2年完成,第五学期进行半年的专业综合实训,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争取在企业就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始终贯穿素质教育,通过校企文化的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健全的心理和健康体魄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畜牧兽医这个专业。(3)课程建设以畜牧兽医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结合河南省畜牧业发展区域规划以及设施畜牧业和现代高效畜牧业的总体要求,将《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动物生产》、《动物繁育》、《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猪病防治》5门课程确定为核心建设课程。①《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主要根据动物营养需要,在分析常用原料营养成分的基础上,以饲料营养的合理搭配、调制、配方技术等为教学内容,在实训室、饲料公司开展教学工作。②《动物生产》根据河南省畜牧业发展现状,主要以猪、鸡生产为主,品种识别、饲养管理、牧场规划及饲草料加工等内容为教学重点,在动物养殖场具体岗位开展现场教学工作。③《动物
本文标题: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和修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0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