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
1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一、导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白银市作为地处内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它的经济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60年来白银市生产总值以年均9.5%的速度递增,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9.3倍、12407.6倍、1532.7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471.9倍。与“十五”末相比,“十一五”期间,白银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翻番、四超额”: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9%,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3%,这五项指标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6%,这四项指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十一五”期间,非公经济增加值在白银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40.9%,提高3个百分点。在取得较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白银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新矛盾:1、白银市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为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增长成本。经济增长呈现出“三高一低”的显著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如高投入,经济长期快速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资金,廉价劳动力这些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高消耗,资源加工型企业在追求高利润的生产过程中过度消耗资源;高污染,企业一味追求利润不惜污染水源,砍伐森林等一些列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三高才导致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效率。2、白银市面临着急需突破的发展瓶颈。如果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经济发2展主要还是以投资重化工业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物质资源消耗为特征,目前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由于遭遇到各方面的压力,已经难以继续扩大生产。具体来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重要资源短缺已对白银市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二是国际国内市场压力加大。由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市场消费不足,导致发展速度放缓。三是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加大。由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白银市仍处在全国产业链的低端,生产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狭小。第二产业虽然增长速度快,但是内部结构很不合理。3、白银市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却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协调。白银市的经济发展现状表明,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将难以实现,竞争力将难以提升。鉴于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白银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内产值跃居全省第四。但过去的增长方式,却也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发展到如今已经到了极限。这一点,可以从30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对环境、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透支性消耗这些方面看出来。这样的增长模式显然难以做到可持续。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发展(一)经济增长的理论学说简况1、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论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积累问题的考察,不仅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规律,也有助于对其他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增长过程的理3解。例如,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再生产运动从社会总产品开始,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规律性也必须以社会总产为出发点。又例如,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要求社会总产品的正常实现,及产品不仅要在价值形式上得到补偿,而且在物质形式上也要得到补偿。这一条件,社会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如要正常运行,也必须得到满足。我们知道,经济增长还涉及资源配置问题。马克思在分析级差地租时,曾以资本投入量的追加来观察超额生产率的变化以求得资本投入的经济界限。这种分析方法,也可以用来说明一切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界限。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科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可以看作是宏观经济的零增长;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可以看作是宏观经济的正增长;社会资本缩小再生产可以看作是宏观经济的负增长。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完整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中的扩大再生产理论把静态分析动态化,把短期分析长期化。2、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式凯恩斯提出了通过增加投资来扩大总需求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期,哈罗德和多马分别根据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1939年,哈罗德发表了《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他指出,他的这篇论文的任务就是要用“动态”的方法,依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和汉森的加速原理,来提出一种动态的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式的中心内容是要说明:任何一种经济必须把国民收入储蓄的一部分用来抵补前一阶段生产中建筑、装备以及材料等资本品的损耗,但是,如果要谋求生产的增长,则必须注入体现资本品增加的新投资。总资本存量的多少和GNP的大小之间存在着由技术水平决定的某种直接经济关系,这一关系称为资本—产4出比例。新增的资本来自国民收入的储蓄部分,一次,要谋求产出的增长,必须得到一定国民收入水平和一定储蓄率的保证。可见,增长的快慢和收入水平、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例密切相关。用动态观点说,一个时期储蓄转化为资本即新资本形成是下一时期产出增长的源泉,而产出增长又成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形成的基础。哈罗德和多马把这一思路用代数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增长模式。3、新古典增长模式如前所述,从凯恩斯理论发展起来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主要的主要缺点是把资本看成是促进增长的唯一因素,没有考虑到投入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动会引起投入要素相互替代的可能性,例如利息率下降而工资率上升,则生产者就会在生产过程多用资本而少用劳动,反之亦反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的批评就集中在这一点上。他们说,只要投入要素的价格和比例是固定不变的,经济增长就显出了内在的不稳定性;相反,投入要素的价格和比例是变动的,经济增长就消除了内在的不稳定性。如果资本的供给超过劳动的供给,工资率比起利息率将相对的上升,两种情况中任何一种出现,生产过程中都将会引起资本与劳动互相替代,这种替代作用将减少增长的不稳定性。新古典经济学家从上述认识出发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式。4、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5在内生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他们强调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认为知识或者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即资本的积累)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5、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新制度经济学是利用正统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强调制度因素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表述为在一个长时期内为其居民提供种类越来越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这种日益提高的能力基于不断进步的技术,以及它所要求的制度上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不仅仅是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制度性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表明,对制度上及意识形态上的调整等非经济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性极大。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而产生的,制度影响人类选择是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而实现的。制度创新通过提供更有效率的组织活动的途径而对发展做出贡献,这些途径通常导致经济基础性的调整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经常导致行为的扭曲而鼓励无效率。(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念的提出与理论发展情况1、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更一般地来探讨,经济增长的涵义是6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系生产内部成员生活所需要商品与劳务潜在生产力之扩大(亦即生产可能曲线向外扩张)。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组合方式。现代经济学家按照生产要素使用方法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围绕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追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高等手段,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主要侧重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涉及到非经济方面社会发展变化问题,如收入分配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人们的幸福感受问题等。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所谓的“有经济增长而无经济发展”的说法,就说明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在“量”和“质”之间的本质区别。十七大报告的新表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由“经济增长方7式”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质在于追求和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人的发展是目的,社会和谐是载体。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念的演变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法的由来。为了赶超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前苏联在从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的几十年中一直保持着比西方国家高得多的增长速度,但后来发现,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比西方国家快得多,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他们的技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逐渐拉大的趋势。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前苏联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本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来拉动,而西方国家的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来实现。于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由此便有了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命题。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的发展过程。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明确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2004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提出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诞生。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把转变经济发8展方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本文标题: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2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