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的定义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的目的:(1)流行病学从人群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2)它研究各种各样的疾病,不仅限于传染病。(3)从疾病的分布出发,揭示影响和决定疾病频率、分布的因素以及流行的特征。(4)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增进人群健康。评价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效果。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又以观察法和实验法为主。观察法按照是否有事先设立的对照组又可进一步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因此,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类型可分为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监测、生态学研究)、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流行病学(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项目)和理论流行病学四类,描述流行病学主要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起到揭示现象,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的作用,即提出假设。而分析流行病学主要是检验或验证科研的假设。实验流行病学则用于证实或确证假设。流行病学研究对象流行病学是从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对象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扩大到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了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等一系列疾病。伤害包括意外、残疾、智障和身心损害等。健康状态包括身体生理生化的各种机能状态、疾病前状态和长寿等,其内涵与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提出的关于健康的概念,即“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各方面均处于完好状态,而不只是无病或虚弱”是一致的。发病指标发病率(incidencerate)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计算公式为: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病例/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一项重要指标,信息丰富。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暴露人口数(分母)、新发病例数(分子)、发病时间、观察时间患病率(prevalencerate)又称现患率,是指某一时点或某一期间某病新旧病例数占调查总人口的比例。分为时点患病率(pointprevalence)和期间患病率(periodprevalence)。其表达式如下: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的总人口数×K,期间患病率=某时期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时期平均人口数×K患病率的变化包含了以下诸方面的信息:(1)发病率的升高或降低及与此有关的病因因素的消长和防病计划的实施;(2)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技术和质量,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可得性等对病程的双向影响;(3)病例的选择性迁移,易感人群或免疫人口的迁移;(4)疾病分类标准,诊断标准,诊断水平,疾病报告登记质量等的差别。因此,在比较和评价患病率的差异和变化时要仔细分析,不能主观片面地下结论。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区别分类患病率发病率来源横断面调查(普查,抽查)疾病报告登记或队列研究分子①调查时点的患者数(时点)②调查始点的患者数加调查时期的新病例数和迁入病例数(时期)观察时间内新发生的病例数分母①调查人数(时点)②平均人口数(时期)平均人口数,年中人口数或暴露人年数时间①理论上无长度(时点)②时点加时期(时期)有时间长度性质比例静态描述频率动态描述用途病程长的疾病\卫生服务投入依据各种疾病\病因分析,效果评价发病率、患病率与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两个主要因素。如果某病在相当长时期内发病率(I)、病程(D)和患病率(P)都相当稳定时,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P=I*D对于趋于流行病学平衡状态的慢性病(即发病率与死亡率在若干年内几乎是稳定的),可根据某特定人群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数字计算该病的病程。死亡指标死亡率(mortalityrate)为一定期间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死亡率=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用来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的大小的指标。一般均以一年为时间单位计算死亡率。分母中同年平均人口数可用下面两种办法代替:①该年7月1日2人口数;②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之和除以2。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率,也称粗死亡率(crudemortalityrate)。比较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代的疾病死亡率时,不宜直接用粗死亡率来比较。因为各地区人口的年龄或性别构成可能不同,使得不同地区或人群间的死亡率可能不具有可比性,常需将死亡率进行标化后才可进行比较病死率fatalityrate)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人群中因某病而死亡者与该病的患者数之比。其表达式如下:病死率=一定时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时期某病病人数×100%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疗的技术水平,也与诊断治疗的早晚有关。一般用于衡量住院病人或急性病病人的结局。式中分母对于急性传染病来说是指发病人数,对于住院病人来说是指出院(包括因痊愈或死亡而出院)人数。病死率的意图是表述疾病的死亡概率,因此其分子一定是从分母中发生出来的病死率与发病率、死亡率的关系若某病的发病专率与死亡专率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则地区人群中某病的病死率也可以根据下式推算而得:某病病死率=死亡专率/发病专率×100%疾病的三间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study)是描述性流行病学的一种,在群体水平研究暴露因素与疾病(或其他生命相关事件)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单位进行观察、描述与分析,是其最基本的特征。生态学研究可以分为生态比较研究与生态趋势研究,两者的用途有所不同,前者主要用于寻找病因线索,后者可以检验前者的假设,也可以用于公共卫生监测等。主要应用1.生态学研究广泛应用于病因探索,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特别是原因不明疾病的研究。2.生态学研究可用于评价人群干预的效果3.生态学研究可用于公共卫生监测。局限性生态学研究是以群体为单位的研究,因此,提供的信息是不全面的,生态学谬误(ecologicalfallacy)也难以避免。生态学谬误生态学研究结果与事实不相符称生态学谬误,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大缺点。主要是由于生态学研究以群体为研究单位,缺乏个体信息,而这些群体往往由不同情况的个体组成(不同质),在此基础上的推断常常偏离真实结论,甚至相反。一般情况下生态学谬误难以避免,因此,生态学研究的结论与推论要慎重。混杂因素生态学研究以群体为单位,不能提供个体暴露与效应之间关系的信息,信息相对较粗,不能分析混杂因素的作用,缺乏控制混杂因素的能力。筛检是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个初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和可疑阳性的人,必须进一步进行确诊检查,确诊后进行治疗。这是美国慢性病委员会1951年提出的筛检定筛检的评价指标理想的筛检试验应是对人体无害,操作简便,出结果迅速可靠,费用低廉的。从方法学上评价一项筛检试验要考虑到其真实性、可靠性、收益等。(一)真实性(validity)又称准确性、效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符合的程度。(二)筛检试验结果有病对象无病对象合计阳性真阳性A假阳性BA+B阴性假阴性C真阴性DC+D合计A+CB+DA+B+C+D=N灵敏度和假阴性率灵敏度(Se)又称敏感度,也称真阳性率,是指筛检试验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患者的比例,反映了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Se=A/A+C×100%假阴性率(Fn)是指筛检试验将实际有病的人错误地判定为非患者的能力,反映了筛检试验漏诊情况,亦称漏诊率。假阴性率与灵敏度相加等于1。Fn=C/A+C×100%特异度和假阳性率特异度(Sp)是指筛检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非患者的能力,反映的是筛检方法确定非病人的能力。Sp=D/B+D×100%假阳性率(Fp)是指全部非病人中筛检阳性者所占的比例,反映了筛检试验误诊情况,亦称误诊率。假阳性率与特异度相加等于1。Fp=B/B+D×100%约登指数、粗一致性和调整一致性这三个指标反映了筛检阳性与阴性结果均正确的情况,反映了其真实性。指数越大,其真实性也越好。约登指数联合试验用多种筛检试验方法检查或重复一种检查方法称联合试验。(1)串联:在一系列筛检试验中,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者才判断为阳性,只要有一次结果为阴性即作为阴性。这样可以提高筛检试验特异度,降低误诊率。(2)并联:同时进行几次筛检试验,只要有一次结果阳性就作为阳性。这样可以提高筛检试验的灵敏度,降低漏诊率。(二)可靠性又称可重复性,信度,是指某一筛检方法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所获结果的一致性。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如下:(1)同一测量点不同测量次数间的变异。(2)测量员的变异(3)受试者的变异(4)试验条件所致的变异(三)筛检的收益收益即收获量(yield),是指经筛检后能使多少原来未发现的病人得到诊断和治疗。3与收益有关的因素如下:①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患病率越高,收益越大。②筛检试验的灵敏度:灵敏度越高,收益越大。③以前筛检的次数:以前筛检的次数越多,收益越小。筛检收益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预测值(predictivevalue)阳性预测值(PV+):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阳性者中真阳性的比例,表示筛检阳性者真正患所筛检疾病的可能性。PV+=A/A+B×100%阴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阴性者中真阴性的比例,表示筛检阴性者实际未患所筛检疾病的可能性。PV−=D/C+D×100%筛检试验的预测值是受筛检试验灵敏度、特异度和研究人群所筛检疾病的患病率影响的。一般,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高;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患病率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阳性预测值的上升伴随阴性预测值的下降1.现况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现况研究特点:1、现况研究在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2、现况研究的特定时点或时期3、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4、一种患病率的调查,一般不能反映发病情况,如果定期重复调查可获得发病率资料。优点:1.现况研究常用抽样调查,结果有较强推广意义,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2.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结果具有可比性3.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缺点:1.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2.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3研究对象可能处于潜伏期或临床前期而被误判为正常人。病例对照研究特点:1是一种回顾性研究2是一种从“果”到“因”的研究3设有对照组4属于观察法5不能验证病因。优点:1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罕见病病因研究的唯一选择2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并易于组织实施3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而且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如疫苗免疫学效果考核及暴发调查等4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的关系,特别适合于探索性病因研究5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缺点:1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2选择研究对象时,选择偏倚难以避免3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暴露与疾病时间先后难以判断,因此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4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5不能测定暴露和非暴露组疾病的率队列研究的优缺点优点(1)队列研究明确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能直接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2)能对暴露的危险程度直接计算,计算不同暴露程度的发病水平、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可以分析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3)以研究同一暴露产生不同疾病的结局,研究一“因“多“果现象。缺点(1)发病率低的疾病,需要研究的对象很大,所需的人力、物力耗费大。(2)暴露至发病所需时间长的疾病,需要的随访时间长,失访率不易控制,往往不易收集到完整可靠的资料。(3)每次研究仅能研究一种危险因素,如果对危险因素的认识不足,往往会造成研究的失败。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区别病例对照研究定义:亦称回顾性研究(retrospectivestudy);选择有特定疾病的人群组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队列研究定义:指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
本文标题:流病2012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5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