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U热流行病(epidemiology):是研究健康,疾病,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发病率(incidencerate)一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新病例/暴露人口总数罹患率(attackrate)(与发病率一样,主要用于小范围,短时期的疾病,如食物中毒)续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的新发病例/暴露于一代病例的易感者总数。续发率是衡量传染病感染强度的指标。患病率(prevalencerate)=发病率·病程某病死亡专率=某病死亡数/人口总数病死率(fatalityrate)=某病死亡数/患病数(多用于急性传染病)分析疾病年龄分布的方法主要有横断面分析(急病和潜伏期短的病)和出生队列分析描述性研究:是将收集的资料按照三间分布分组,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病因假设或线索。特征:1.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2.属于观察性研究(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3.无需设计对照组4.描述中也有分析类型:1.历史常规资料分析2.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3.现况研究4.生态学研究现况调查可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抽样调查(samplingsurvey):在研究人群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调查,来估计总人群的情况。U队列研究(cohortstudy):根据研究对象的暴露程度将其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对结局进行随访,通过比较两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关系,从而达到检验或验证病因假设的目的。相对危险度(RR)是测量暴露与疾病关联程度的主要指标。队列研究是获得疾病自然史的最佳方法。特点:1.由因到果2.验证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3.属于观察性研究4.无需设计对照相对危险度(RR)=Re/Ro=暴露组危险度/非暴露组危险度归因危险度AR=Re-Ro队列研究的优点:因果论证力强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缺点:需要很长时间,且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病例对照(case-controlstudy):选择患病和未患病的两组人群,调查这两组人群既往暴露于某因素的情况及程度,然后比较这两组之间暴露的差异,以判断该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及联系强度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特点:观察性研究(性质)设立对照(特点)属于回顾性研究(时间)因果论证强度受限(缺点)类型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排除干扰因素)频数匹配(成组)个体匹配(个体)一般步骤:1.提出假设2.制定计划3.收集资料4.分析资料5.总结报告检验是检验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有统计学联系的一种假设检验方法。如果计算出来的值大于3.84,则P<0.05,可以认为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有统计学联系。OR又称优势比,比值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22UOR=ad/bcOR1暴露是疾病的危险因素OR1保护因素病例对照的优点1.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针对性)2.节省资源,容易组织(可行性)3.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同一疾病的关系(高效性)缺点:1.容易产生偏倚2.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关系难以判断,验证病因的效力相对较低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实验研究(epidemiologicalexperiment):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与对照措施,随访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效应上的差异。基本特点1.随机2.对照3.干预4.前瞻类型临床试验病人疗效现场试验非病预防社区试验非病预防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以病人为研究对象,以病人个体为单位进行分组主要用于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是否安全、有效。实验研究的优点:1人为干预、随机分组,组间可比性好2.前瞻性研究,资料更可靠3.因果论证强度高4.可获得一种干预与多个结局的关系局限性:1.设计、实施要求高,花费高2.研究对象代表性不够时影响结果外推3.依从性有时难以保证4.伦理学问题不可避免第七章病因与因果推断病因(causeofdisease):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常见病因模型:三角模型(宿主、致病因子、环境)U病因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建立病因假说分析性研究:检验病因假说实验性研究:验证病因假说因果推断的标准1.关联的时序性2.关联的强度3.关联的重复性4.关联的合理性5.研究设计的因果论证强度第八章筛检与筛检试验的评价(重点)筛检(screening)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筛检实施的三个基本条件1.所筛检的疾病应是当地目前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有简便、快速、廉价、灵敏和群众易于接受的筛检方法3.对筛检阳性者有进一步的确诊手段,确诊后可以进行预防或治疗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区别筛检试验诊断实验对象健康人或无症状的病人病人目的发现可疑病人对病人进行确诊要求快速、简便、安全,有高灵敏度复杂、准确性和特异度高费用廉价花费较高处理用诊断实验确诊进行严密观察和及时治疗筛检的评价指标筛检试验有病无病合计+a(真阳型)b(假阳性)a+b-c(假阴性)d(真阴性)c+d合计a+cb+dNU1、真实性(Validity)又称准确性,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常用评价指标有:①灵敏度(sensitivity):又称真阳性率指在实际有病者中,被诊断试验正确判定为有病的比例灵敏度=a/a+c×100%反映筛检正确判断病人的能力②特异度(Specificity):又称真阴性率指在实际无病者中,被该试验正确判定为无病者的比例。特异度=d/b+d×100%反映筛检正确判断无病者的能力③假阳性率(falsepositive):又称误诊率指在实际无病者中,被该试验错判为有病的比例假阳性率=b/b+d×100%=1-特异度其值越大,反映该项试验误诊者越多。特异度和误诊率互补。④阴性率(falsenegative):又称漏诊率指实际有病者中,被该项试验错判为无病的比例假阴性率=c/a+c×100%=1-灵敏度其值越大,反映该项试验漏诊者越多。灵敏度和漏诊率互补。⑤正确诊断指数或约登指数(Youden’index)用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1表示。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越接近“1”越好.(5)一致性(agreement)符合率越接近“1”,真实性越好。一致性(%)=a+d/a+b+c+d×100%6)似然比(likelihoodratio)指诊断试验结果(阳性、阴性)在患者与非患者中出现的概率之比。阳性似然比=灵敏度/(1-特异度)越大越好U阴性似然比=(1-灵敏度)/特异度越小越好预测值(1)阳性预测值(positivepredictivevalue)指试验结果阳性中,实际患病者的百分率。阳性预测值=a/a+b×100%(2)阴性预测值(negativepredictivevalue)指试验结果阴性中,非患者的百分比。阴性预测值=d/c+d×100%当患病率不变时:灵敏度升高——阳性预测值下降当灵敏度、特异度不变时:患病率升高——阳性预测值升高诊断界值水平对指标的影响界值↑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界值↓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如何选择:①为确诊某种疾病时,需尽可能减少误诊,应提高界值;②如要尽可能无遗漏地发现病人,即要减少漏诊,则应降低界值水平;③一般情况下,可将界值定在误诊率=漏诊率的位置上。联合试验及其影响为提高筛检的灵或特,可采用多种筛选试验方法检查或重复一种检查方法,此种形式称为联合试验。当误诊能造成严重后果时,可用串联(系列)试验;当漏掉后果严重时,则可采取并联(平行)试验串联:(严厉)全部为正为正一项为负为负↑特↓灵并联:(仁慈)一项为正为正全部负为负↓特↑灵第十章偏倚及其控制系统误差:指随机误差以外的误差,由于某些可控因素的存在,使测量值系统地偏离了真实值,又称偏倚(bias)选择偏倚(selectionbias):在选择研究对象时,U入选的对象与未入选的对象之间在特征上存在差异而造成的系统误差。即:样本不具代表性。常见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现患—新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无应答偏倚时间效应偏倚志愿者偏倚选择偏倚一旦产生,难以用统计方法消除。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指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由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混杂偏倚(confoundingbias):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程度受到其它因素的歪曲或干扰。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影响流行特征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取决于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疫源地(epidemicfocus):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第十二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U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mergencypublichealthevents)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暴发调查步骤1.初步核实2.准备和组织3.现场调查4.控制措施5.资料分析6.确认暴发终止7.总结报告第十三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是指主要由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疾患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易感期)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潜伏期)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和减缓疾病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临床期)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本文标题:流行病总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5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