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浅析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综合体的整合与衔接设计
学号14101085213110天津城建大学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思潮浅析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综合体的整合与衔接设计学生姓名刘子旭专业名称建筑与土木工程(建筑学方向)班级2014级研究生班成绩教师靳瑞峰建筑学院2015年07月03日摘要:建筑空间正在突破建筑自身的封闭状态而演变为一种多层次、多要素复合的动态开放系统,积极介入城市系统,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界限日渐模糊,从而出现了立体化衔接等多种整合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的新的空间类型。本课题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出发,以整合设计作为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的契机,通过对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多层次、多要素空间环境衔接融合的研究,为建筑综合体更加频繁高效的介入到城市的动态循环系统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促进作用。关键词:建筑综合体;城市公共空间;整合设计;衔接设计1绪论1.1研究背景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时期,整个城市面貌也经历着过去几千年未曾发生的广泛且深刻的变革,城市范围迅速扩大,城市高度急剧增加,形态各异的地标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特别是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是把中国的建设局面不断刷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潮(图1)。这种建设局面就像人们每天生活在节日的喜庆和烟花之中,然而喜庆和烟花之后呢?人们还来不及思考,城市里的人们是否获得了更高更好的生活质量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浪潮中,大幅激增的城市人口、混乱无序的城市功能、蚕食破坏的城市景观、人性化缺失的城市空间、拥堵紊乱的城市交通、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等问题随之而来,而作为城市虚空的城市公共空间则愈加缺乏,愈加混乱,城市繁荣背后隐藏着的与人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诸多问题令人担忧。图1中国城市化率变化趋势(图片来源:《中国城市综合体发展报告》)而另一方面,城市的建筑设计模式一直采用建筑在既定红线内各自为政,再加上整体大环境下建设规划周期逐步缩短,城建频率逐步加快,同时在规划管理控制上又缺少进一步的管理控制措施,造成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两极分化对立的局面,甚至出现相互间抢夺领域支配权的状况。形成上述窘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人们忽略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两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最主要的原因。在现代都市之中,建筑,特别是建筑综合体,作为城市建设新兴的“宠儿”,在全国各地正呈“井喷式”增长,其对推动整个时代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同时,建筑综合体这种大体量的“巨无霸”,它的一举一动都牵扯到整个城市片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神经,其与城市公共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市民公共生活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城市公共空间所面临的与建筑综合体的现状以及人们对于美好城市公共生活的憧憬,都急需我们对于处理当前城市建设所陷入的困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1.2国内外研究现状大部分关于建筑综合体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都自然的把建筑综合体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问题的两个方面来把握,导致城市公共空间被理解为被建筑实体切割后摒弃的城市虚体部分,这样产生了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概念上的分离,尽管诸多研究也在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然而概念上的分离造成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对于我国目前“建筑孤岛”现状和城市公共空间在数量上不可持续性等问题解决上显得柔弱无力。同时,对于当下城市建设中新兴的建筑综合体这一建筑模式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未能引起较多关注,显而易见,建筑综合体这一高复合性、立体化的“城中城”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巨大的。其承载的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改善的希望亦是无与伦比的,因而急需进行相关研究寻找出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真正协调一致的具有完整概念的策略。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系列合理的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策略和模式,究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联性,达到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融合,让建筑综合体成为适宜进行各种层次人群社交活动的、各种类型城市生活的、具有场所感染力的、富有层次感的完善系统,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达到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互利共赢。2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1建筑综合体2.1.1建筑综合体的定义及构成建筑综合体作为城市更新改造和立体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自七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近年来亦出现了不少成功的实例,如:北京王府井的东方广场,上海的金茂大厦等。可以说,建筑综合体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在当今城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按《美国建筑百科全书》的定义,建筑综合体是在一个位置上,具有单个或多个功能的一组建筑;《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称:建筑综合体是由多个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这两个定义都没有很好地区别建筑综合体C(omplxe)与多功能建筑(Multi一usearhcietcture)的本质区别。芝加哥建筑综合体的创始人B·谷博B(errtardGolbderg)认为建筑综合体“是一种空间的结合物,用于全部的生活,其密度如此之高以至于获得了一种荷求的体量,我指的是存在于人类能量中的那种密度,它是自我更新的,经济和有生命力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综合”并非是“盈”的累积,而是各组成部分之间优化组合,并共同存在于一个完整的系统之中。建筑功能从本质上讲,是指建筑所支持的人的活动及这种活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建筑的真实目标是人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社会的,建筑功能也就必然是动态的、社会的。2.1.2建筑综合体的分类时至今日,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已是多元化、复合化。本课题为便于研究,从功能和空间形态两个方面对建筑综合体进行分类。(1)按功能主要分为:办公综合体。指以办公功能为核心的建筑综合体。这是一种常见的综合体类型,其办公比例一般不超过50%,而且这种综合体一定要有商业功能作为配套,才能产生更大经济效益。比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图2)。商业餐饮综合体。此类建筑综合体也较为常见,其是多种商业种类的集中体,包括商场、超市、专卖店、步行街等各种商业类型,并集合有娱乐、餐饮等配套功能,构成购物、餐饮、娱乐一体化的功能体系。比如,南京水游城等(图3)。居住综合体。指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综合体。其居住所占比例一般为60%以上,其它功能包括配套的商业、餐饮等。交通枢纽综合体。目前城市中日趋复杂的交通环境,促使交通枢纽综合体的诞生和发展,而其与商业功能相结合,既提升了商业价值,又可以快速的集散人流。比如,上海虹桥交通枢纽中心(图4)。文化娱乐综合体。这类综合体以剧场、影院、音乐厅等功能为主,同时与商业、教育等配套设施组合,形成集文化、商业、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场所。比如,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等(图5)。图2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图3南京水游城(图片来源:)(图片来源:)图4上海虹桥交通枢纽中心(图片来源:)图5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图6上海力宝广场(图片来源:)(图片来源:)(2)按空间形态主要分为:独立式综合体。独立式综合体是指采用单栋独立高楼的方式,将不同的功能进行竖向的组合。这种类型的综合体多数以高层,甚至是超高层的塔楼来呈现,与整体相比其裙房尺度较小,有时甚至没有裙房。比如,上海金茂大厦。基底式综合体。基底式综合体是指底部以大面积裙房和广场组成,同时与在此之上的塔楼连成一个整体,但两者在外观上又有明显区分。这种以基底裙房带动塔楼的组合方式在我国很常见。比如,上海力宝广场(图6)。组合式综合体。组合式综合体是由多栋建筑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建筑群,各建筑之间相互补充、有机协调,并通过交通和裙房联系,形成整体的建筑综合体。比如,北京的当代MOMA建筑(图7)。城市街廓式综合体。这种建筑综合体的建设,已经不局限于单个地块,而是多个城市街廓范围内的整体统一规划。比如,沈阳金融商贸城。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建筑综合体在空间形态上亦是与城市公共空间发生错综复杂关系的建筑,了解清楚建筑综合体空间形态关系,更有利于接下来研究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图7北京的当代MOMA建筑(图片来源:)2.2城市公共空间2.2.1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大体系的一部分,既包括以硬质景观为主的广场、街道和街区内的开放空间,也包括以软质景观为主的公园、绿地和滨水线性开放空间等等。郭恩章先生在其论文《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中,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和功能,有如下的描述:(1)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往往集节庆、交往、流通、休息、观演、购物、游乐、健身、餐饮、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2)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社旁、经济、历史、和文化诸种信息的物质载体,是州r润读城市、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3)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和舞台,它们的形象和实质直接影响市民大众的心理和行为;(4)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工程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窗口”部位;(5)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2.3整合设计齐康院士在《城市建筑》一书中对“整合”一词进行了说明,“整合是对建筑环境的一种更新和创造,即以创造人们优良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的一种调整,一种创新的建造。”整合的宗旨是改善和提升空间环境质量,整合是一种有计划的行动,是一种方式方法。“设计”则是通过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思想的人为的创作过程,并使得一切事物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⑪。所以说“整合设计”首先是一个创作活动,这个活动是基于为人们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为设计理念,以期能够寻获一种新的秩序,这种新的秩序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建筑综合体作为当代城市建设的宠儿,其集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城市最好的开发区域,其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设计是不容忽视的,而本课题所研究的整合设计也就是使得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得以有机融合,让建筑综合体和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3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特征分析3.1现状调研3.1.1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位于上海的淮海中路黄金商务区,紧靠城市地铁1号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淮海路商圈地标建筑(图8)。K11购物艺术中心是一座总高230米的购物艺术综合体,地下3层至地上6层裙房部分为购物艺术中心,裙房之上的7~60层为超甲级商务综合楼,整个建筑集艺术展示、商业、会议、办公、餐饮、娱乐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总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图9)。图8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区位图(图片来源:)图9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实景图图10K11购物艺术中心广场空间(图片来源:)(图片来源:)公共空间。K11购物艺术中心四面环路,在建筑南侧设置人行步道从城市连入建筑广场空间,而广场空间又通过巧妙设计的“曲面玻璃”作为地下空间出入口以及地下城市轨道交通的连接点,充分利用了广场空间资源,实现了城市功能的复合集约设计(图10)。K11购物艺术中心的沿街步道为了塑造综合体艺术氛围,采用了人性化的步行空间尺度,地面铺装运用与建筑立面色彩呼应的材质,既让人沉醉漫步其中,又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思考与探索。4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的必要性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必要性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现状调研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基础之上进行的。一方面,城市建设以功能分区为原则的方法已显现诸多的城市问题,建筑再也不能仅仅在自己领域范围内各自为政。另一方面,由于建筑综合体占用较多的社会资源而必须承担城市公共性,而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往往被错误的解读为无法使建筑综合体的
本文标题:浅析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综合体的整合与衔接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6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