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析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浅析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摘要:我国许多城市具有良好的山水条件,得天独厚的山水格局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快速城镇化、工业化下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展往往忽视这些城市的自然山水生态、山水格局以及城市特有的山水文化,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功能布局的混乱、城市地方特色的消失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重点探讨构建山水城市特色空间形态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首先,从理论研究入手,介绍相关概念,梳理了山水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理论和城市形态发展的理论研究分别从山水生态和山水文化俩个方面对基于山水格局建设特色山水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项探讨。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山水生态;山水文化Abstract:Manyofoururbanlandscapewithgoodconditions,auniquelandscapepatternhasanimportantimpactontheformationofurbanspaceform.Atpresent,therapidexpansionofurbanscalerapid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oftenoverlookednaturallandscapeecology,landscapeandurbanlandscapeuniqueculturallandscapeofthesecities,causingdamagetotheecologicalenvironment,thelayoutofthechaosofurbanfunctions,urbanlocalcharacteristicsofthedisappearanceofaseriesofquestions,thisarticlefocusesonthewaysandmeanstobuildurbanlandscapespatialmorphologycharacteristicofhealthydevelopment.First,fromatheoreticalstudy,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cepts,combingthelandscapeofurbanspatialmorphologytheorytheoryandurbanform,respectively,fromthedevelopmentoftheculturallandscapeecologyandlandscapeweretwoaspectsofthe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softhelandscapespaceformoflandscapepatternbaseddesignmethodologyDiscussionbreakdown.Keywords:UrbanSpatialForm;landscapeofurbanspatialmorphology;landscapeecology;culturallandscape英国建筑师帕金森20多年前在中国时与吴良墉先生交谈:“我们生活在一个全世界的城市面貌正趋于同化的时代,这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存在着巨大的危险。我希望中国能够从本质上去保护其应有的城市文化,并改善生活中缺少地方特色带来的乐趣这一现象。”当今社会,各种现代文化冲击着传统山水文化,在当前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山水城市如何展现山水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形态研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建设和编制规划的重要依据,其特质直接地影响到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总体布局,影响到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城市与其周边腹地联系的便捷程度、交通组织和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研究城市空间形态,讨论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进一步预测及控制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性,能为城市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提高控制城市发展的主动性及能力。1.相关理论综述1.1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与实践19世纪以前,受宗教迷信色彩及统治者威严的影响,城市形态通常追求规则的几何图形。19世纪以后,依照时间顺序城市空间形态的四个研究发展阶段列表如下。表1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研究发展阶段表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理论资料整理绘制.)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要研究早期:从地理学角度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德国地理学家J.G.科尔、施鲁特城市形态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与城市社会、地理、经济、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研究时不应停留和局限在表面现象,而应深入发掘那些与其紧密互动的因素。中期以城市内部结构为主的研究伯吉斯、克里斯塔勒、霍伊特、哈里斯和乌尔曼1923年,伯吉斯提出“同心圆理论”,即城市自里向外围的同心圆状地带移动由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引发,从而影响城市地区分布的演变。1933年,克里斯塔勒对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研究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他在研究了城市间的留存空间与发展规模的关系基础上,发表《南德的中心地》,著作里提出“中心地理论”。1939年,霍伊特的扇形理论结论是交通路线对于住宅区分布及空间形态有决定性的作用,指出交通由城市的唯一中心放射分布,形成星状城市。1945年,乌尔曼和哈里斯提出多核心理论。在研究美国不同类型城市的区域分布情况后认为城市有很多支配中心,CBD是主要支配中心,各中心在空间上分离不协调的功能,在特定的地点强化自身功能,最终使城市形成多核心的形态。中后期:精确定量化的城市形态理福罗斯特、埃伦从1950年开始,城市形态研究发展逐渐有传统定性分析向精确定量分析转变的趋势。由于城市终究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埃伦等人提出论分析城市结构的自组织模型;将其简化为定量数据的分析不可避免会造成研究片面性的存在;根据系统动力学福罗斯特)提出城市演变的生命周期论。后期:多学科交融的城市发展背景-前期、中期、中后期主要研究及探讨了城市形态理想模式,直到60年代以后,才开始对城市形态深层结构的研究,主要学科代表有对未来城市形态探索的新城市主义、环境行为分析、城市类型学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使人们对于城市形态的理解上升到新的高度,其中代表性著作有弗莱《设计城市:向着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形态》、琼克斯等《紧凑城市: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城市形态》、威廉姆斯等《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形态》等,1984年WHO(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对“健康城市”做了全面阐述,把建设健康城市作为全球性计划进行推广,其典型为以美国印第安纳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模式;非洲与拉美为代表的欠发达国家模式。美国安德雷斯·杜安伊与伊丽莎白·普拉特还提出新都市主义概念,推出TND(传统邻里开发)及TUD(传统城市区域)以及由彼得·卡尔索尔普倡导的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国外城市空间研究理论和实践的罗列与分析,得出其理论发展轨迹,及一些启示:1)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从简单的实体空间形态研究转向与心理、知觉空间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注重人的需要,人的尺度,不再仅仅关注视觉艺术和形体秩序,而是强调城市物质空间理性与非理性的有机结合。2)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定量研究现状城市空间形态对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预测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走向和趋势。3)国外对城市空间的研究经历了基于实体环境的空间形态研究阶段、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空间形态研究阶段、多学科融合城市空间研究阶段。表现出城市空间研究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也表明了全面综合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的毫无疑问的大趋势。1.2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与实践我国城市形态方面的研究和西方国家比相对落后。由于城市发展起步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城市发展速度飞快增长,研究才开始迎头赶上。1.2.1城市形态理论层面的研究武进的《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1990)著作中,将中国城市形态概括为集中型(块状、带状、星状)和群组型(带状群组、块状群组、双城)两大类。熊国平博士(2006)在其著作《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得出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方式是外延跳跃,并总结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特征。顾朝林等(1994)提出带型扩展、圈层式、飞地式、轴间填充式四种基本增长形式,并指出城市形态向外围发展的演变规律:同心圆—分散组团—轴向发展。1.2.2城市形态实证层面的研究吴良镛(2002)为了促进城市空间的协调健康发展,在京津冀区域空间发展规划中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交通轴+生态绿地”的空间形态模式。陈玮(2001)提出山地城市渐进式和跳跃式形态与城市的选址有密切关联,并总结出现代山地城市形态演变规律的四个演变状态:点聚—带状—串珠—环状。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形态研究在理论研究上,主要集中在理想模式的研究,并应用在实例上,提出有利于城市发展的空间模式。在内容与方法上,从多学科的方法和视角进行探索,将城市形态研究成果与城市建设发展紧密结合,得到很多具有珍贵价值的阶段性经验,也同时促进了城市形态研究自身的发展。我国城市形态在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上,由关注城市外部形态深入到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由对城市物质形态的研究扩展到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形态的分析;由地理学单学科研究扩大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规划学等多学科融合交叉研究;由概括性、普遍性的研究延伸到个案性、深入性的城市形态研究。图1-1中国城市基本形态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变》)图1-2中国现代城市形态基本模式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另外,城市形态研究的分析、计量方法也得到了长足进步。言而总之,我国城市形态的研究正呈现出一种由表及里,由宏观到中、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由物质形态关注到非物质形态研究,由单学科研究到多学科合作探讨的发展趋势。2.山水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方法2.1结合山水生态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方法山水条件突出的城市,一般拥有像平川丘陵、河流峡谷、山峰湖泊等复杂多变的地形,城市在布局发展的时候受特定的地理条件的制约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机分散、各片集中的布局形式,与平原地区集中、紧凑、成片的布局结构相区分。山体对城市的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水域可以保证大气合理的温度、湿度,为城市提供与自然的亲切互动的机会。总之,山水对城市的宜居环境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的建设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任何新的塑造都对城市的生态系统有触动,都会给城市的生态环境施加新的压力。因此,在规划中应充分认识山水资源的承载力,把握城市建设对山水环境改造度,对山水格局加以保护与利用,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作用。按照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的经验和风水学的说法,山水聚结状况决定城市的规模,“山水大聚的场所会形成大都市,山水中聚的场所会形成城镇,山水小聚的场所会形成村落、墓地”。上述说法在现代看来是用生态环境承载力来预测山水城市的建设范围与发展形势。其次,根据生态学原理,因为山水格局是山水城市生态系统的骨架,影响山水城市形态的演化,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要保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可以用山水的格局来约束城市的规模,对城市的整体空间形态进行健康的引导。在预测城市环境承载力时,其总的建设用地需要去掉不属于建设用地范畴的生态敏感区,以生态系统的可承受力为前提,严格控制城市中心人口规模与用地范围,严格控制边缘区密度,以生态边界作为未来发展的界限,防止城市的快速蔓延。2.2围绕山水文化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方法城市山水景观是城市得以生存的依靠,同时更用独特的语言与城市文化紧密结合。挖掘山水文化并加以利用,是山水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种向上而有实践意义的山水保护方法,从而构建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的特色城市空间环境。2.2.1增加山水内涵城市山水凝结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①人文精神的注入每一地方都有社会文化因素与特殊自然环境交互、演变、积淀的过去,形成了有地方特征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在山水城市的空间形态设计中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
本文标题:浅析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6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