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环境危机是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副产品。一般来说,环境的污染总是与资源的浪费联系在一起。因为资源耗用量越大则产生的废弃物越多,特别是在资源利用率低的情况下废弃物的排放量更大。当人类活动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时,便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传统发展观的影响环境是人类进行劳动和生活的空间。由于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它被认为是一种公共物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从环境资源中受益。同时,由于环境资源的价值无法衡量,人们可以免费享用环境资源带来的益处。正因为长期以来人们是免费使用环境这一公共资源,所以,除非环境状况恶化,严重危及生产和消费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产生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另外,由于环境本身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能在一定限度内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进行吸收和降解,所以,环境污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个生产者和消费者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且,其影响一般也无法进行确切的价值衡量,这就像免费使用环境资源一样,生产者和消费者不会因自己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主动承担由此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成本。这里的直接成本是指因环境遭到破坏而使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损失;间接成本是指为使生态环境系统恢复到原有的质量水平所付出的治污成本和其他因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各种努力,如舆论宣传、环保信访等。正因为环境资源是公共物品,因而消除保护环境、消除环境污染应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然而,环境质量在一段时间内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往往缺乏系统的客观性评价指标,因此,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往往被忽视,这是政府部门在干部政绩考核中GDP指标唯上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传统发展观下我们长期采用以GNP指标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造成了经济的畸形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2、政府职能越位和不到位的影响所谓政府职能越位,是指一些本来应由市场机制去解决、而且市场可以调节得很好的事情,政府却从中包办;所谓政府职能不到位,是指在一些应由政府进行调控管理的领域,因政府缺乏相应的行政手段,或因执法力度不够,导致政府职能作用弱化,在市场失灵的区域,政府未能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出现了“市场管不好,政府也管不好”的现象。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突出表现在政府对微观经济发展层面上进行的不必要干预。这一方面给利益群体带来了较大的寻租空间,使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一直没有完全抛弃“家长式”的作风。为了表现自己的政绩,地方政府往往不是在如何优化公共管理服务方面做文章,而是想方设法做一些“形象化”的工作,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介入过深,投入精力不少,却影响了政府主要职能作用的发挥。在地方政府近几年的招商热中,有的地方政府提出了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的发展思路。例如,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都属于高耗能产业,其发展要以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从能耗、环保和税收等方面对其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但我国西部地区正凭借富集的能源、低廉的电价和土地征用成本等“优势”积极发展高耗能产业,为此,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有的领导甚至提出了“宁肯呛死、不愿饿死”的口号,晋、陕、蒙、宁等能源产区的一些地方出现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可怕场景,使西部地区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政府职能不到位并不一定是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存在误区,而是与地方政府的在行政上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有关。当然,这也与我国法制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有关系。近几年来,由于政府职能不到位,一方面,利益集团纷纷钻政策空档,官商勾结,一大批假合资企业、假福利企业、假国有企业、假集体企业纷纷出现,少数人成为稀缺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者,成为国家优惠政策的获益者,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还充当这些“虚假企业”的“保护伞”,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业采取听之任之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使这些企业的负外部行为不能内在化,这是环境污染加剧、治污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局部性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造成大的污染事故或区际之间的污染纠纷时,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往往以未能及时依法查处为理由推脱责任。这种“环境行政不作为”行为产生的消极效应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主体的经营行为,破坏社会的法制环境。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同时将两辆相同的汽车停放在两个不同的区域:杂乱的街区和中产阶级居住的社区。他摘掉停放在杂乱街区车辆的车牌,并打开顶棚,而另一辆车未作处理。结果,前一辆车当日即不翼而飞,后一辆车过了一周仍安然无恙。他用锤子将后一辆车的玻璃打碎,结果数小时后该车便没了踪影。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就会给人造成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破窗理论”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人的行为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进而产生效仿的本能。同样,当某些企业因受政府环保部门的庇护或因政府环保部门执法不到位而大量排放超标污染物时,其他本想守法经营的企业也会依样效仿,从而强化了企业的“法不责众”心理,其后果必然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当然,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法制不健全,缺乏对政府部门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试想,如果经过评价,一个地区的环境因为政府部门执法不严而造成污染,环保部门负责人就要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不是行政责任,那么,我们的环保工作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强化。我国现行环保三大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八项制度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明确了一个区域、一个部门及至一个单位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和责任荡围,理顺了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关系,从而使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能够得到层层落实。这是我国环境环保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是我国在总结近年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通过定量考核对城市政府在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活动予以管理和调整的一项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三、污染集中控制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所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污染集中控制,应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依据污染防治规划,打基础安照污染物的性质、种类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集中治理为主,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效果。四、限期治理制度限制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区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行政措施。五、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指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按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费用的制度。我国从1982年开始全面推行排污收费制度到现在,全国(除台湾省外)各地普遍开展了征收排污费工作。目前,我国征收排污的项目有污水、废气、固废、噪声、放射性废物等五大类113项。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新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或其他开发建设活动,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为防止和养活环境损害而制定的最佳方案。七、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八、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凡是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规定程序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排污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及正常作业情况下排污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的一项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是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方式等的一项新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目前推行的是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我国现行环保政策体制弊病我国环境状况局部有所改善,总体还在恶化,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基于以上政策制度还存在着机制不够健全、政策不够配套等情况。1、环境管理缺少经济手段的应用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至今没有开设独立的税种,只是采取减免税的方法鼓励企业治理污染。如果在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企业利用三废产品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5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仅靠减免税方法调节企业的经济行为,力度不够,调节范围过窄,难以约束企业的外部不经济行为,再者我国的排污企业,尽管向环境保护部门缴纳排污费,但超标排污费低于治理费使得企业选择“超标排污,交纳超标排污费”,而不积极治理污染。2、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志愿者力量薄弱我国至今仍缺乏公开透明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制定环境政策的法定程序和制度,特别是缺乏听取小型企业、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公民意见的法定程序,一些政策和法规在颁布之后才发现大量难于实施的问题,公众对环境管理普遍缺少知情权、监督权、索赔权。3、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对环境产生极大压力,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环境政策中至今仍缺乏有力的经济与环境的综合决策制机制,是的经济决策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协调成本过高,甚至根本就无法协调,如淮河、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决策几乎完全与环境考虑脱节。这样一种政策体系,想要取得较为彻底的环境效果显然是困难的。加强环保政策的措施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不同产业的污染强度不同,带来环境后果也不同,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更好地降低污染物总量,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在运用环境管理手段时,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效果,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2、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本文标题:浅析我国环境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6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