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浅析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浅析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叶扶荣(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民族院校大学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既有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同的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主要是提高认识,创造条件,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精神、民族特点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对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民族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服务于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是民族院校重要任务之一。本文试探讨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一、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特点民族院校大学生多为少数民族,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既有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同的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民族特点浓厚,但少部分学生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具备了热爱生活、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良品质,但极少部分学生由于对社会问题缺乏思辨能力,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近几年来参与民族分裂组织、进行暴力恐怖和非法宗教活动的人中,不乏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2、政治方向明确,但政治观念模糊,价值观趋于功利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旗帜鲜明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心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热点。在日常生活中,能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尊重兄弟民族同学,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校园稳定,但由于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对党史的了解不够深入,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模糊,政治理想缺乏,价值观趋于功利,入党动机不纯,看待政治问题比较片面、肤浅,容易实用主义化。3、爱国主义和乡土情结浓厚,但对如何理性爱国认识不够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懂得要热爱祖国的大道理,在重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六飞天等中表现出了不畏艰难、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爱国情怀;此外,在他们的思想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怀意识比较浓厚,很容易产生乡土意识的认同感,但对践行爱国主义缺乏深入理性的思考,对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而“理性的爱国,是基于对国家发展进步的规律性认识,其行为符合国家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自觉性”[1]。因此,教育者应引导他们理性爱国。4、具有鲜明的打上时代烙印的个性心理特征,但政治理论素养相对欠缺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共有的特点,如:追求个性自由,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他们大都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为生活所迫,养成了“务实”的作风,加上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的长期影响,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对“务虚”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国情、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尤其反感政治说教和看似形式主义的活动,政治理论素养普遍偏低。二、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中国民族地区未来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赋予少数民族院校的历史重任,面对迅速发展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民族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树立科学育人观,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强化教育效果,增强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1、进一步提高认识,创造条件,完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机制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学校各级领导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度,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少数民族事业接班人的角度,充分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常规工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计划性、目的性,做到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创新教育模式,改变形式主义的教育活动,在专职教育人员配备、经费、设施支持等方面做好保障,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条件。2、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加强“两课”教育,充实“两课”教育内容,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国情史情教育等;此外,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专业教育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等层面培养、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从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各门学科、各个专业和各门课程中大都蕴含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素材,民族院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渗透和贯穿于专业教育中去,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情,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3、发挥校园文化载体功能,建设好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应“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的要求,积极构建新时期校园文化的新内涵、新方法、新风貌,促进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良好的收效,使校园文化的功能发挥得高效有序”[2]。少数民族学生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知识、新信息,要充分建设好校园文化阵地。在宣传阵地、校园环境美化,甚至教学楼风格设置等方面,从爱国的目的出发,让学生潜移默化受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专题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国情报告等活动,使他们多途径、多渠道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在,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历史感、责任感和使命感。4、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与特征,因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十六号文件也指出,“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内容方面,要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代意识、时代精神和主体意识、民族精神,培养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所必须拥有的开放意识和全球视野;方法与手段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互联网,充分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资源。5、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教育学生在对待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时,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两面性,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民族文化丰富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当代学校教育可以借助关心而重新焕发生机”[3]。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自然、经济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点,如自尊心和自卑感很强,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成才要求,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才能将教育做到学生内心深处,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总之,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学校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力争提高少数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合格的民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释】[1]赵翠芳.新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当代主题及实践探索[J].新疆社会科学,2010(3):17[2]杨蓓蓓,聂应德.论高校校园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J].现代农业,2009(10):73.[3]【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3【作者简介】叶扶荣(1978-)女,汉族,湖北十堰人,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标题:浅析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6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