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语误研究课程调研报告课程名称:语误研究_调研报告题目:浅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姓名:王思思_学号:2012041172所在学院:文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七班__任课教师:陈一_2014年12月7日浅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所谓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语言之中。本文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关键词】汉语歧义的成因歧义的影响消除歧义【正文】什么是歧义?歧义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歧义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语言之中。汉语歧义的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1959年发表的《汉语的歧义问题》,1980年朱德熙先生发表《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对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进行了论证,使汉语歧义现象的研究方法获得突破。本文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一、歧义的成因(一)语音歧义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在汉语中,存在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例如:(1)甲:“请问您贵姓?”乙:“免贵姓zhāng。”(张/章)(2)拿个dàizi来。(带子/袋子)她在huàzhuāng。(化妆/化装)我要tuōxié。(拖鞋/脱鞋)2、多音字引起的歧义汉语中有很多词都有多个读音,不同的读音对应不同的意义,混淆读音就易产生语音歧义。例如:(3)这个人好说话。“好”如果读作第三声的话,表明这个人好商量,不刁难人;如果读作第四声的话,表明那个人喜欢说话,一直说个不停。(4)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据说这幅对联有七种读法,这与“朝”和“长”是多音字有很大关系。3、轻重音引起的歧义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不同的轻重音表达了说话人不同的含义,如果不能注意到这点,就会产生歧义。例如:(5)最好买一个。如果重音放在“买”上面,意思是指“要买一个,而不是借或其它的方式”;如果重音放在“一个”上面,则表示“只买一个就行了,无需多买”。(6)我想起来了[1]。“起来”的两种不同的读法,使句子具有不同的意思。“起来”读轻声时作补语,“想”和“起来”之间的停顿较小,意思是对以前忘却的事情重新想起;“起来”读本调时作谓语,“想”和“起来”之间的停顿较大,意思是我准备起床了。(二)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某一词语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一般这些词的不同意义是有联系的。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尤其常见,因为汉语中语素或词很多为多义。词汇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情况:1、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例如:(7)他已经走了。“走”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指“离开此处”,另外一个是“去世”,因为汉语中“走”可以作为“去世”的委婉说法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词汇歧义。(8)他的包袱太重。“包袱”可以理解为“行李”,也可以理解为“思想负担”。(9)他已经走了两个小时了。“走”既可以解释为“行走”;又可以解释为“离开”。2、兼类词引起的歧义一个词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难以确定是哪种词性,就会产生歧义。例如:(10)原来这里是仓库。“原来”可以作时间名词,表示“起初、当初”;也可以作副词,表示“发现真实情况”。(11)饭还热着。“热”既可以作形容词,表示“温度高”;也可以作动词,表示“加热”。(12)抽屉没有锁。“锁”既可以作名词,指实体的锁,也可以作动词,表示动作“上锁”。(三)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指因语法关系或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语法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1、句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例如:(13)学习文件[2]“学习”和“文件”既可以构成动宾结构,相当于“学什么”;也可以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什么文件”。(14)进口机电产品[3]“进口”和“机电产品”既可构成动宾关系,相当于“进口什么”;也可构成偏正关系,表示“什么机电产品”。(15)学生家长“学生”和“家长”既可以是偏正关系,表示“学生的家长”;也可以是联合关系,表示“学生和家长”。2、领属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例如:(16)这是小明的照片。“小明的照片”既可以理解为照片是小明的所有物,又可以理解为照片上的人是小明。(17)他和你的同学[4]A、他和你的同学└——┴─—┘定中结构,表示“他和你”两个人的同学,指一个人。B、他和你的同学└┴─——─┘联合结构,表示“你的同学和他”,指两个人。3、指向对象不明引起的歧义例如:(18)他刚转到这所学校,很多人都不认识。“不认识”的指向对象不明确。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他不认识很多人,也可以理解为很多人不认识他。(19)咬死了猎人的狗[5]“咬死了”的受事对象指向不明确,既可指被咬死的是“猎人的狗”,也可指被咬死的是“猎人”。二、歧义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歧义在相声表演中的妙用语法歧义是相声表演经常用来逗笑的手段之一,下面的例子便是运用了歧义的手段。例如:甲:用铁锤锤蛋,锤不破。乙:锤得破!甲:锤不破!乙:(乙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打一下,鸡蛋碎了。)这不是破了吗?甲: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2、歧义的广告效用广告者在设计广告语时往往需要能抓住顾客的注意力,激起顾客的兴趣,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语法歧义。例如: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这是大宝日霜和晚霜的一句广告词。句中“早晚”一词两义,既可以理解为要想皮肤好,早上用大宝日霜,晚上用大宝晚霜。也可以理解为大宝日霜和晚霜是爱美人士的最终选择。(二)消极影响歧义固然有它的优点和用处,但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也有其缺点。从表达的角度说,有歧义的语句容易引起误解,使交际受阻,甚至给表达者带来麻烦;从理解的角度说,有歧义的语句容易背离表达者的原意,使认识走样,给理解带来偏差。例如:母亲的回忆这曾是朱德撰写的纪念母亲的文章的题目,但后来改为《回忆我的母亲》。究其原因,是因为原标题是一个歧义短语,可以有两种解释,“回忆母亲”,“母亲本人的回忆”。现标题通过词语易位和增添词语等调整手段,从而消除了可能引起的误解。三、消除歧义的方法虽然巧用歧义现象可以为我们得交际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为了使言语表达更准确、明了,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应想方设法尽量做到消除歧义。具体的消除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一)利用语音、重音如例(3)中“这个人好说话。”只要掌握“好”的两种读音及其意义,在口语交际中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读音,歧义就可以被消除。同理,说话时重音放置的不同位置也可以区别语义、消除歧义。(二)利用停顿就口语而言,停顿可以起到显示结构层次的作用。例如:我讲不好。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停顿方式。一种是“我/讲不好”,表明不自信、不愿的态度;另一种是“我讲/不好”,表明了身份不合适的意思。因此,停顿也对消除歧义有着显著的作用。(三)利用句式的变换如例(19):咬死了猎人的狗。表示被咬死的是“猎人的狗”时,可变换为把字句:把猎人的狗咬死了;表示被咬死的是“猎人”时,可变换为被字句:猎人被狗咬死了。(四)利用语序的调整如例(17):他和你的同学。可调整为“你的同学和他”,这样就不存在歧义了,意思很明确。(五)利用词语的增换例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这句中把“个”改成“所”就可消除歧义。小明借了小刚一本书。这句有歧义,无法确定小明与小刚谁是书的借出者,谁是借入者。如果把这句变为“小明借给了小刚一本书。”多了一个“给”字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六)利用上下文语境有些句子有歧义是由于脱离了具体的上下文,从而使意思变得不明确。例如:他要粉蒸肉。这句话可加上“把粉递给他”这个做饭的情境,全句的意思即为“他要用粉来蒸肉”。四、结语歧义作为一种普遍而且复杂的语言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的歧义现象都会影响交际,有时使用歧义是表达的需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分析,采取措施避免歧义的消极影响,同时充分利用歧义的积极作用,从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注释】[1]文炼《歧义问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第53页.[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第53页.[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第53页.[5]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第76页.【参考文献】1.文炼《歧义问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本文标题:浅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6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