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
论题: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摘要:泥石流可毁坏道路、房屋等设施,现对泥石流尚无根治措施。本文介绍了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并推荐了几种经济适用的防治措施。关键词:泥石流成因防治1概述2010年8月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以其巨大的破坏力造成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极大损失,多少人因其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给全国人民尤其是当地人民造成了物质及心理上的创伤极其重大而难以磨灭。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同时,也留给人们了极其惨痛的经验教训,而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普及相关的泥石流科普知识也就显得刻不容缓。泥石流是一种特殊气候及相关条件产生的地质灾害,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泥石流的危害是巨大的,主要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2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一)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二)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三)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3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对泥石流形成原因及条件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防治泥石流地质灾害,从而把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泥石流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一)适当提高防治工程的设防标准。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再次警示,必须提高城镇泥石流防治工程设防标准。提高设防标准必然降低防治工程的投保比例,对于一些小城镇可能达不到建设防治工程的投保比例要求。这主要与投保比例的计算方法有关,过去的投保比例计算为防治工程的投资除以被保护对象的经济价值,并没有把保护人的生命安全考虑进去。现在强调以人为本,应把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投保比例的计算。(二)改造老旧泥石流防治工程。对于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防治工程规划不合理的老旧防治工程,必须根据新的设防标准,利用最新的防治技术,进行新的规划和设计,建设新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对于防治工程规划较为合理但设防标准偏低的防治工程,必须在原防治工程基础上进行改建或扩建,使工程达到新的设防标准,提高防御泥石流的能力;对于规划设计均合理,但因泥沙淤积而导致防护功能降低或防治工程受到一定破坏的,必须进行清淤和工程修复,确保工程运行状态良好,但对于破坏严重的工程,必须拆除重建;对于所有城镇泥石流防治工程均应设置预算工程清淤和维护资金,定期维护,确保防治工程和监测预警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三)建立健全城镇泥石流监测预警体系。我国的城镇泥石流主要由暴雨激发,泥石流监测与暴雨监测紧密相连。目前泥石流监测预警技术水平较低,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应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研发新型的泥石流监测预警体系,并在已有的泥石流区域短期预报结果的指导下,利用中国气象局建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建立城镇泥石流短临预报系统,从而构成由短期预报、短临预报和临灾警报的监测预警报体系。在泥石流监测、预警和预报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建立集监测、预报、警报、临灾预案于一体的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保障超标准的特大泥石流发生时不但可以提前做出预报,而且还可在泥石流来临时发出警报,并确保有序地撤离危险区人员和及时有效地进行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四)加强开展强烈地震区城镇泥石流防治研究。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龙门山及其邻近山区,泥石流的成灾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泥石流的暴发条件、活动频率、规模等与地震前已经有很大差别,如何认识强烈地震后泥石流的活动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等,都尚无可借鉴的成熟经验。这一系列原因造成地震后城镇重建选址、泥石流防治工程都不能满足防灾减灾要求,以至于2010年8月中旬位于龙门山区的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市龙池镇和虹口镇、绵竹市清平镇等地城镇泥石流灾害强烈,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地震后已恢复重建起的部分房屋被泥石流毁坏,一些城镇居民点面临二次重建的窘态。因此,开展地震区城镇泥石流活动特征和有针对性的减灾技术的研究十分必要。(五)泥石流综合治理措施在泥石流治理方面,主要采取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预报体系等综合防御体系。泥石流综合治理措施甚多,概括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二大类,现就通常采用的工程防治措施简述如下:(1)在泥石流沟上方修筑桥梁、涵洞跨越避险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证道路的畅通。(2)在泥石流下方修筑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从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响。(3)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设施修筑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防护工程,从而抵御泥石流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危害。(4)修筑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导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5)修筑拦砂坝、固床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拦挡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缓泥石流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对泥石流灾害的研究及分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而将防治泥石流的相关理论普及于群众,应用于实际,更是一项刻不容缓而极其艰巨的任务。防治泥石流的对策有千千万万,而根本之策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泥石流地质灾害才能不治而治。4结语泥石流灾害近年来有“愈演愈烈,愈演愈重”之势,极端天气频率增加和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是主要引发因素。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日前科学界对泥石流的运动规律、诱发因素等还不够了解,再加上各地地质情况各不相同,判断全国泥石流的未来发展态势还不是很有把握。工程项目勘察和设计人员要尽可能摸清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规模性,绝不可掉以轻心。泥石流的黑影将始终伴随人类左右,并不断展示其威力。灾害治理应以防灾减灾为着眼点,以治灾和消灾为立足点,全面提高城区泥石流防灾能力,与河道整治、城区防洪设施建设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构建完整的泥石流防治体系。
本文标题: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6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