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概述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3.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保护视力,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2.教学难点:眼球各结构的功能。三、器材准备眼球仪1个,电筒1支,照相机1台,纸箱1个,墨水盒1个。四、教学环节(一)感觉器官的概念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神经末梢和一些附属结构就构成了感受器。有的感受器比较简单,如皮肤中的触觉感受器,只是由一些神经末梢和毛发、毛囊等;有的感受器比较复杂,如眼睛由许多感觉神经末梢和眉毛、泪腺、动眼肌、调光结构等构成,这种复杂的感受器就叫做感觉器官。(二)引言:猜物游戏: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个苹果。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鼻子闻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人体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那么,通过刚才的游戏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因此,眼睛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但是,你知道这双美丽的眼睛内部是什么样的?你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到外界事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三)指导探究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1)观察同学的眼睛,找出眼睛的结构特点眼睑、睫毛、泪器、眼肌等结构都是眼睛的一些附属结构,眼睛的最主要部分是眼球。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2)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①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由外向内,由前向后,由上向下。观察时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参考课本P81方法步骤逐步完成。(3)反馈点拨:检测学生自主探究效果,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4)出示眼球仪、照相机,引导学生比较、思考: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吗?晶状体-----镜头脉络膜-----暗盒视网膜-----胶片2.学生思考问题(1)指导学生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学生描述,教师补充更正。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2)猫能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能看清楚明处和暗处的物体。思考:人的瞳孔也能这样吗?瞳孔的调节由眼的哪一部分控制?利用手电筒,在明、暗两种不同环境下观察同桌瞳孔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讨论:为什么无论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看清?当一个人从低头看书到抬头望向远方时,他的晶状体曲度如何变化?看近处物体时,眼球处于疲劳状态还是放松状态?教师补充更正:(1)猫在看明亮处的物体时,虹膜舒张,瞳孔较小;看暗处的物体时,虹膜收缩,瞳孔较大。(2)我们在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处于紧张状态),晶状体收缩、曲度大,反过来,看远出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处于放松状态),晶状体舒张、曲度小。(3)看远处的物体处于放松状态。眼与视觉〖教学目标〗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第一课时“眼与视觉”。人体是由八大系统组成的。教材在介绍了人体五大系统的基础上安排了神经调节的内容,这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提高和延伸,而且使本章在全书中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材在这里安排了眼与视觉、耳与听觉的内容是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2)掌握并能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3)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和矫正方法。(4)在实验观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分析和讨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引领介绍……课件展示……讨论交流”方式完成。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结合引探法、实验法、自学法和讨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2.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教学难点〗眼的屈光调节及视觉的形成。〖学情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知识性和理论性非常强,又不易理解,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并能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中山一中赖浩2008-5-16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引入不够简洁和吸引,要换。“观察与思考”比较胶卷相机与眼球结构的活动已经不符合时代了。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光学相机的构造,取消。反而学生对摄像头的工作原理颇为了解(学校有监控系统学生都知道),可以利用。学生没有物理学基础,因此眼的成像原理描述现象即可。近视的矫正同样处理。预防近视的“三要四不看”对引导学生的行为很重要,要仔细说明原理。二、教学目标见教参。计划用一课时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参与视觉形成的眼球主要结构、近视的原理与预防难点:眼睛的成像原理四、教学准备眼球模型、乒乓球一个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上课起立后先不让学生坐下。要求学生做瑜伽的“树式”动作,然后闭眼。尽量保持平衡10秒钟。提问:1、睁开眼站得稳当还是闭眼站得稳当?2、为什么呢?•人体调节站立时的平衡,非常需要视觉等各种感觉的帮助•视觉是给我们提供最多信息的感觉体验这个活动。回答问题:睁开眼站得稳当让学生体会:不仅是站立,人体各项生命活动都需要不断地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正常生活。引入眼睛与视觉这一新课眼球的结构眼睛是个象乒乓球一样大的球。平常我们看见的只是眼睛的前边小部分配合模型:俗称的眼白和黑眼珠分别是巩膜和虹膜。解释它们得名的原因。注意角膜由于透明容易被忽视。虹膜的中间是瞳孔: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视频:角膜、虹膜与瞳孔。提问,瞳孔的变化与光线有关吗?特警可以用闪光弹使人暂时失明,制服歹徒。光线随后穿过晶状体。形状为“双凸透镜”,解释,其实是个放大镜玻璃体。模型的乳白色是错的视网膜。模型的黄色是错的。实际为红色。用闪光灯拍照时的“红眼现象”就是视网膜在反光。相机的“防红眼”功能是利用闪光灯提前闪光,使瞳孔缩小,减少反光。小结:那么,光线穿过眼睛到底经过哪些结构?角膜是“心灵窗户的玻璃”。虹膜是“心灵窗户的窗帘”瞳孔在暗处变大,亮处变小。学生参照课本图回答按照光路的顺序讲它的折光功能随后再谈。视觉的形成细心的同学已经注意到,视网膜上的图像是倒转的。图画错了吗?没有。演示:将凸透镜放在投影仪镜头前面,演示凸透镜在2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情形。视网膜的图像会转化为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会把它调整过来。这已经被实验证实。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哦。看看下面两幅画面(视错觉的图),通过工具的测量我们发现,眼睛确实欺骗了我们。所以科学的测量在很多时候都是十分必要的。就像摄像头!不过这是事实还是观点?观察和讨论为引出视错觉的技能训练P94做准备。近视眼的形成与预近视眼是常见的青少年眼病。正常眼睛有调节能力:防看远处:肌肉放松,晶状体变薄看近处:……紧张,…………厚长期视近时,调节晶状体的肌肉就会无法放松,造成近视。如果放任自流,眼球就会变成“橄榄球”形状。近视无法治疗,但可以通过凹透镜进行矫正。激光治疗近视有风险。近视关键是预防:“三要”使控制晶状体的肌肉能及时放松“四不看”,避免控制晶状体的肌肉疲劳“眼睛的肌肉也会疲劳和抽筋”远眺一定要看绿色吗?学生没学物理。故原理略去。要求学生记住关键词:近视看不清远处,要用凹透镜矫正。小结练习六、板书一、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光线)→眼角膜→虹膜的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图像)视网膜→(信息)视神经→大脑(产生视觉)二、瞳孔在亮处变小,暗处变大,使进入眼睛的光线始终合适三、近视的原因与纠正1、长时间看近处,晶状体过度变凸无法复原2、眼球的前后径过长3、近视眼可用近视眼镜(凹透镜)进行矫正四、近视无法治疗,但可以通过“三要,四不看”预防眼与视觉”教学设计牡丹江市第六中学李莉一、设计理念:体现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开发及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突出有效性教学设计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静态抽象为生动形象,降低难度,缩短时间,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求知的心理。二、教材分析:(一)所教内容在课标及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眼与视觉”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既是课标中的重、难点,也是全书中的重、难点。这节课是遵循先进的课程理念、把握课改的深层内涵、领会课改给生物学科带来的新变化的典型课例。它能在传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设置探究实验注重强调学生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的学习。而且,本节课为后面学习近视打下基础,在整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课标和整本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及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在确定教材的地位、作用的基础上,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根据课标及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及视觉的形成。(3)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作出解释。2、过程与方法:不要求全,避免过难过深,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由此增强学生探究活动的自主性。特别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学生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教学中渗透关怀盲人、帮助盲人的意识。(2)认同视觉卫生,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三)重点、难点及确立重难点的依据: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并以教材和学生两方面为依据确定本节课重、难点如下:1、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视觉的形成。2、难点:(1)对比装有胶卷的照相机与眼球。(2)尝试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三、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状况。中学生正值花季。从其思维特征来看,尽管抽象思维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但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简单、认知水平低,需要教师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节课,是课标及全书的重点之一,而且难度较大,尤其是“引导学生对比装有胶卷的照相机与眼球”时,难度更大,因为照相机和凸透镜的知识是在初二的物理课中,初一的学生根本没有系统的知识,但还不能象上物理课那样系统的讲解,所以必须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胶卷见光会曝光、拍照时需要调节焦距)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巧妙设置来引导学生对比,化难为易。好在小学课中学过有关凸透镜的一些知识,可以充分利用。从其学习动机来看,求知欲强、问题意识强,愿意动脑思考,所以教学中以探究为线索,通过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成功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从其心理特征来看,他们易于外露,乐于表现自己,为此,课堂教学中应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从其情感特征来看,他们重感情、讲友谊,很容易与教师沟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在喜欢我的基础上更加喜欢学习生物学。四、教材加工与处理:根据上述学生情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及课标中本节课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加工和处理:1、整节课以两个探究为线索:(1)对比装有胶卷的照相机与眼球。(2)设置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理解瞳孔的作用。通过两个探究的设置,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讨论交流的能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教材中没介绍脉络膜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眼球和照相机的结构和成像原理,使这节课的知识系统化,在教学中我增
本文标题:眼与视觉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7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