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浅析英汉语言中的语义差别
浅析英汉语言中的语义差别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是反应不同的文化主客观世界的两种特定的表达形式。英语和汉语的差异现象纷繁复杂,有很多词在对方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语义,或者只是部分语义相同,绝大多数的词在语义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这种差别是自然现象,也是中英文化差异的反映和体现。一、英汉语言中的不对应现象英汉语言的不对应关系分为两种:部分不对应和完全不对应。部分不对应是指在两种语言中,局部处在一个平面上,但更多的局部却处在两个平面上,就如我们所说的貌合神离。例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的意义有重合之处,它们都可以指有文化的人,但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却大不相同。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在中国农村有很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此外,还有其他区别。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完全不对应现象,在英汉两个语种的词汇中都存在。有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多数英美人没有睡过中国的“炕”(kang,aheatablebrickbed),没有吃过“冰糖葫芦”(candiedhawsonastick),也没有用过中国的“秤”(steelyard)。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住过美国的motel(汽车旅馆),也没有吃过美国的各种pie(馅饼)。类似这样的英语词在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连词义相近的词都没有,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再比如节气的划分,虽然有一些在英语和汉语中是对等的,如春分(SpringEquinox)、秋分(AutumnalEquinox)、夏至(SummerSolstice)、冬至(WinterSolstice),但是像清明、霜降、惊蛰等之类的节气在英语中都没有。另外还有一些汉语里的传统概念,如“阴”、“阳”、“寒”等,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翻译时只能做些描述性的解释,即使这样,西方人对这些概念还是不易明白。二、英汉语义差别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一)语言形式的差异汉语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英语是表音体系的文字,不同的文字形式也影响着两种语言中词汇空缺和语义不对应现象经常发生。汉语讲究排比对仗,但翻译时我们很难讲绝妙的对仗翻译成英语。又如,汉语中有很多连绵词,多为双声词和叠韵词,如“玲珑、缠绵、悱恻”等,这些词在产生之处就是为了语音的协调,没有实际对应的客观事物,所以这些连绵词也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语义形式。(二)文化方面的差异没有一种语言可以脱离文化而存在,而文化离开语言也无法进行传承,不同语言语义的差别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不同导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显著差异。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建立在儒家、道家和佛家等伦理道德观之上的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长期的封建社会给中华民族心理造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过分强调。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反映在语言上,则是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概念。而这在追求个自由、平等的西方国家的语言中是不存在的,英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词。历史文化的不同也导致不同语言所表现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经验也都是不同的。中国的诸神中有个“土地神”,是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人们供奉土地神的,进行祈福。西方文化虽然有大地之母“盖娅”,但它与祈福祭祀毫无关系,“土地神”一词在英语文化中就成为空缺。三、英汉语言中的语义差别对我们的启示英汉语义差别现象在日常用语中广泛存在。由于受汉语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影响,人们往往望“英”生义,或者套用汉语词汇的模式人为的创造英语词汇,形成一种外国人难以理解的“中国式英语”,如“好久不见”是Longtimenosee等;同样,汉语中的对仗押韵等形式在英语中也不复存在。无论是英译汉或者汉译英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信、达、雅”,甚至一些词语在彼此语言中根本就不存在相对应的形式。英汉语义的差别,对了解彼此语言与文化,特别是英汉的互译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或翻译英文时,一定首先要接触所学习语言的文化,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了解语言现象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因素,探寻隐藏在文化背景因素后的特殊的语义。同时,不能过分强调英汉词汇语义的差别性,防止将两种语言彻底隔离开来,要在对立中求融合,在保存汉语词汇独具的语义的同时,更多的吸收外来词汇的语义,做到通晓古今,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更广泛的传播开去,并吸收西方优秀、先进的文化。参考文献:[1]杨欣欣.英汉语义的不对应关系及其文化差异[J].河南:中州学刊,2006(5).[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3]吴秀芳.现代英语的词义变化与外部原因[J].河南: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0,28(2).[4]李洪伟.英汉词义的非对应性[J].河北:河北理工大学,2009.
本文标题:浅析英汉语言中的语义差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7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