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知识点金融理论与实务各章学习指南及习题
更多会计税务管理精品资料请访问:金融理论与实务各章学习指南及习题章节学习指南第1章第一章货币第一节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这部分有些抽象,但理解后对后来的学习有好处。该节突出两点: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在货币发展史中,货币曾经表现为什么样的形态。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是: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史说明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的起源是与商品交换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商品产生了。商品是为交换而生的,所以为了平等交换,需要对商品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的基础:内在本质是人类的一般劳动耗费,外在表现就是价值形式。从低到高,价值形式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1,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这时交换是偶然发生的,一种商品的价值也就只是偶然表现出来;2,扩大的价值形式,这个阶段交换经常发生,所以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表现在多种商品上;3,一般价值形式,商品交换频繁发生,所以产生了可用来表现所有商品价值的媒介物品,即一般等价物;4,货币形式,特殊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它能与所有商品直接进行交换,也可以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与四个阶段相对应的,从商品交换的角度看,第一、第二阶段是物物直接交换阶段,从第三阶段起进入通过媒介的间接交换阶段。那么在货币发展史中,货币曾经采取过什么样的形式呢?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货币的形式有: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从宏观经济货币供应的角度看,现代银行制度创造出一种不直接流动的货币――存款货币。这里要理解信用货币的含义:在信用基础上发行的、在流通中发挥货币职能的一种信用凭证。它发行的基础,不是人们理解的是以黄金数量为基础的,纯粹是为了满足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需要。第二节货币的职能该节主要掌握货币的几项基本职能是什么。几项主要职能是: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尺度用来衡量并表现商品的价值。货币单位是衡量商品价值的价格标准,如:元、两、镑等。商品价格则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流通手段:作为商品交换媒介并实现商品价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执行该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可用有权威证明的符号来代替。3、货币贮藏:货币退出流通并作为保存价值的手段是货币贮藏。以金属货币和以银行存款形式进行货币贮藏,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意义不同。4、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可扩展到商品流通外,更多会计税务管理精品资料请访问:如:赋税、交付地租、银行信贷等。5、世界货币,是指上述货币的职能在世界市场中发挥作用。(这个职能常被省略掉)1、2两项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马克思说过,“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对这一说法,要做较深刻的理解。第三节货币的币值该节主要掌握货币比值的高低是如何来衡量的。可从两个国家货币对比的角度来衡量: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1、对内价值是指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从国内经济的角度来衡量货币的价值。在金属货币时代:币值的高低取决于内含的金属价值量。在信用货币时代:币值的高低取决于货币购买力,即一定价格水平下,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货币购买力与价格水平呈负相关关系。2、对外价值指本国货币兑换为其他国家货币的比率,即汇率。从理论上说,货币的对内价值是形成汇价的基础,但在现实中还有许多因素影响汇价,如:国际收支、经济政策调整等。第四节人民币本节具体解释了人民比的特点,即: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没有含金量,它的存在形态有两种:现钞和存款。我国境内一切货币收付、结算和外汇牌价都以人民币为价值的统一尺度和计算单位。2,人民币是信用货币。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1)从人民币产生的社会关系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形成负债,国家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人民币持有人是债权人,有权从社会取得某种等价物(2)从人民币发行程序看:不论是从信用程序发出、还是直接放贷抑或客户直接从银行提取现钞都具有信用发行的性质。当人民银行收回人民币时,相应原会引起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变化。3,现阶段我国境内是一国两制制度下的多币并存制:人民币、港币和澳门币。第五节国际货币该节指出了另一类现实货币:国际货币。几个知识点:更多会计税务管理精品资料请访问:国际经济交往需要货币。2,国际货币有三种职能:一般支付手段、一般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决定社会化职能。3,现代不兑现信用制度下国际货币制度的特点(1)作为国际货币具有广泛的接受性(2)在国际间执行货币职能时具有不稳定性。本章的学习内容有五节,但从理解上看,可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关于货币基本理论的知识(货币的产生、形态、职能和币值的衡量),二是两种具体的现实货币(人民币和国际货币)的一些特征。4,外汇的概念。◆◆第2章第二章信用和融资方式第一节信用及其职能1、概念和特征: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简言之,信用是一种经济上的货币借贷行为。有两个基本特征:偿还性和付息性。在信用活动中,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2、信用的职能信用的最基本职能是动员闲置资金并加以再分配,是社会总资金运动的第三次分配,前两次分配是: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信用分配没有自己独立的分配领域,与前两次分配重叠,是建立于前两次基础上的分配活动。银行信用的收缩和扩张直接决定经济运行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减少。3、信用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1)广泛集聚资金,支持规模经济(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调节需求量和结构,近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第二节信用的基本形式该节学习中,弄清各种信用的含义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商品赊销和预付货款是最典型的做法。在现代经济、法律制度下,由于票据在商业信用中被普遍使用,所以出现“商业信用票据化”现象。商业票据有两种:商业期票(债务人开出)和商业汇票(债权人开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普遍采用了“挂帐信用”的做法,1985年出现商业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1995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颁布,为商业信用票据化提供法律依据。2、银行信用银行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如存款和贷款。银行信用的出现晚于商业信用,但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要大的多。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是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战略伙伴关系。从商业信用看,获更多会计税务管理精品资料请访问:得银行信用的支持将大大提升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深度,从银行信用角度看,商业信用票据化降低了银行办理贷款的风险。3、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中央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同国内外其他信用主体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分为内债和外债。国家信用的积极作用:(1)解决财政困难的较好途径;(2)可以筹集大量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投资机会;(3)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1),成熟的政府债券市场为银行信用提供发挥的空间,国债是银行资金的避风港;(2)银行信用扩大了国家信用的规模;(3)两者协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债发行和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大推动了国家信用的发展。4、消费信用是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个人信用,直接用于生活消费。有两种信用,一是分期付款向消费者提供耐用消费品或住房,二是银行向消费者提供消费品贷款,支付货款。如:利用银行按揭购房属前者,利用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属后者。消费信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民间信用也称个人信用,是个人之间的直接信贷关系。第三节间接融资方式和直接融资方式该节是用具体融资形式来进一步解释信用。1、间接融资方式和直接融资方式的概念和特点间接融资方式: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居于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之间,一方面把资金盈余者的盈余资金以自己作为债务人筹集起来,另一方面,又以自己为债权人向资金短缺者提供资金。核心中介机构是商业银行直接融资方式:资金盈余者直接持有资金短缺者的债权或产权凭证,对其予以融资,金融中介机构仅提供便利资金和金融工具流通的服务。直接融资方式是以证券公司为核心。2、金融市场的发展使产权投资成为大众投资方式股份公司的创立,股票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大众化发展,使得产权投资成为一种大众投资方式。3、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以银行信用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仍占主导,但直接融资方式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4、资产证券化对融资方式的影响更多会计税务管理精品资料请访问:资产证券化一般是指银行贷款和其他资产转换成可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有价证券,即资产证券化;从广义角度看,公司融资方面的证券化也在证券化范围内。资产证券化的金融背景是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资产证券化,特别是银行资产证券化,使得间接融资方式和直接融资方式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章节习题详解第3章第三章利息与利率第一节利息和利率的基本概念1、利息和收益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换形态,是利润的一部分。这是从本质上说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因出让货币使用权而从借款人那里获得的补偿,或者是资金短缺者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的成本。这是借贷关系表面所作的描述。收益是:是投资者通过投资取得的收入,投资收益由基本收益和资本收益两部分组成。2、利率和收益率:对于存款来说,两者是一致的,但对于大多数债权凭证来说,由于2级市场的价格波动,两者又常常不一致。3、利率的种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利率做多种区分:从计息方法可分为单利与复利,从是否对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贬值进行补偿的角度划分,利率可被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依对借贷期内是否可以调整和变动的角度来划分,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从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角度来划分,利率可分为基准利率、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从利率决定机制角度来划分,利率可分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从等。第二节利率总水平的决定因素本质因素: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也被称为平均利润决定论,是从对利息的本质界定出发的。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在正常情况下,利率水平介于零和平均利润之间。其他因素:资金供求状况、企业承受能力、国家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银行经营成本、社会经济运行周期、预期价格变动、历史利率水平、国际利率水平汇率等。第三节我国的利率和利率体系1、利率体系:2、我国利率体系的演变:官定利率与非法的民间利率并存的双轨体系。已经变为:中央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格局。目前的利率体系四个层次是(1)中央银行基准利率(2)银行间利率:(3)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存贷款利率(4)市场利率目标是:是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中央银行可以有效控制的、多层次的、有弹性的、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体系。3、我国利率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市场物价总水平、国有企业利息承受能力、银行利润和社会资金总供求情况。4、利率市场化改革理解广义和狭义的利率市场化章节习题详解更多会计税务管理精品资料请访问:第4章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第一节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一、金融体系的职能:(1)一国金融体系最基本的经济职能首先是充当资金流通的媒介,使资金盈余单位的资金迅速流向资金短缺单位,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一职能的实现要借助于两种方式:间接融资方式和直接取资方式。(2)金融机构体系承担为社会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商业银行体系的职能)(3)此外,各国金融当局作为金融体系的最高监管机构还发挥稳定金融体系、保障金融系统安全
本文标题:知识点金融理论与实务各章学习指南及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7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