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浅池理论与理想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简介斜管沉淀池是指在沉淀区内设有斜管的沉淀池。组装形式有斜管和支管两种。在平流式或竖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区内利用倾斜的平行管或平行管道(有时可利用蜂窝填料)分割成一系列浅层沉淀层,被处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淀浅层中相互运动并分离。根据其相互运动方向分为逆(异)向流、同向流和测向流三种不同分离方式。每两块平行斜板间(或平行管内)相当于一个很浅的沉淀池。其优点是:①利用了层流原理,提高了沉淀池的处理能力;②缩短了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了沉淀时间;③增加了沉淀池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这种类型沉淀池的过流率可达36m3/(m2.h),比一般沉淀池的处理能力高出7-10倍,是一种新型高效沉淀设备。并已定型用于生产实践。优点:去除率高,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浅池理论原理设斜管沉淀池池长为L,池中水平流速为V,颗粒沉速为u0,在理想状态下,L/H=V/u0。可见L与V值不变时,池身越浅,可被去除的悬浮物颗粒越小。若用水平隔板,将H分成3层,每层层深为H/3,在u0与v不变的条件下,只需L/3,就可以将u0的颗粒去除。也即总容积可减少到原来的1/3。如果池长不变,由于池深为H/3,则水平流速可正加的3v,仍能将沉速为u0的颗粒除去,也即处理能力提高3倍。同时将沉淀池分成n层就可以把处理能力提高n倍。这就是20世纪初,哈真(Hazen)提出的浅池理论。设计参数(1)斜板(管)之间间距一般不小于50mm,斜板(管)长一般在1.0-1.2m左右;(2)斜板的上层应有0.5-1.0m的水深,底部缓冲层高度为1.0m。斜板(管)下为废水分布区,一般高度不小于0.5m,布水区下部为污泥区;(3)池出水一般采用多排孔管集水,孔眼应在水面以下2cm处,防止漂浮物被带走;(4)废水在斜管内流速视不同废水而定,如处理生活污水,流速为0.5-0.7mm/s。(5)斜板(管)与水平面呈60°角,斜板净距(或斜管孔径)一般为80~100mm。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式可由如下分析求的。假定有一个异向流沉淀单元,倾斜角为a,长度为l,断面高度为d,宽度为w,单元内平均水流速度v,所去除颗粒的沉速为u0,如下图所示。浅池理论浅池理论原理设斜管沉淀池池长为L,池中水平流速为V,颗粒沉速为u0,在理想状态下,L/H=V/u0。可见L与V值不变时,池身越浅,可被去除的悬浮物颗粒越小。若用水平隔板,将H分成3层,每层层深为H/3,在u0与v不变的条件下,只需L/3,就可以将u0的颗粒去除。也即总容积可减少到原来的1/3。如果池长不变,由于池深为H/3,则水平流速可增加至3v,仍能将沉速为u0的颗粒除去,也即处理能力提高3倍。同时将沉淀池分成n层就可以把处理能力提高n倍。这就是20世纪初,哈真(Hazen)提出的浅池理论。理想沉淀池理想沉淀池的假设条件1。同一水平断面上各点都按水平流速V流动;2。整个水深颗粒分布均匀,按水平流速V流出,按U沉降速度下沉;3。颗粒一经沉底,即认为被去除,不再浮起。理想沉淀池沉淀过程分析:颗粒下沉运动轨迹为U和V的矢量和,即斜率为U/V的斜线。下沉速度为U,颗粒水平速度V=水速。由此可得去除率为:U/V=h/H(相似三角形)。设池宽=B,长=L,高=H,OX//O´X´,对沉速=Uo的颗粒,从0点进入沉淀区后,将沿着斜线OX´到达X´点而被除去;凡是具有沉速U≥Uo的颗粒在未到达X´点之前都能沉于池底而被除去;凡是速度UUo的颗粒则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一部分靠近水面的颗粒将不能沉于池底,并被水流带出池外;一部分靠近池底的颗粒能沉于池底而被除去。由图:O´X´以上具有Uo的颗粒随水流流出池外;O´X´以下具有Uo的颗粒则沉于池底。所以,对于水深为H,宽为B,沉降区池长L,水平面积为A,处理水量为Q的理想沉淀池,由图中相似三角形得出:Uo/u=H/L,去除率:h/H=u/V,则Uo=Hu/L=HuB/Lb=Q/A,即Uo=Q/A=q(u为颗粒下沉速度,V是池的体积,q为表面负荷或过流率(m3/m2·h)q—单位沉淀池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水量。它的意义:1.表面负荷(过流率)在数值上等于可从废水中全部分离的最小颗粒的沉速Uo;Uo—最小颗粒沉速2.q越小,具有沉速u=Uo的颗粒占悬浮固体总量的百分数越大。即去除率越高。3.沉降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浅池沉淀原理。4.由Uo=Hu/L=Q/A,Uo=Q/BL,A=Q/Uo,可求得池的面积。由此可求得沉淀池的尺寸。实际沉淀过程不可能是理想状态的,水的流动一般处于紊流状态。雷诺数Re500,所以q值要予修正:q=(1/1.25~1/1.75)U0沉淀时间t也相应延长t=(1.5~2.0)t0
本文标题:浅池理论与理想沉淀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7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