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浅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浅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成上升趋势,每年有数千名未成年罪犯被收监关押改造。未成年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对于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是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大问题。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步上升,除具有犯罪成员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方式团伙化、作案方式成人化的特点外,又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这表明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体表现为:(一)闲散未成年人群体违法犯罪凸显。近三年来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闲散未成年人占87.5%,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二)未成年人犯罪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未成年人渴望友情、乐于合群,容易相互影响,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共同作案,形成共同犯罪。近三年来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的案件占犯罪总数的76.4%。少年团伙犯罪中,有些属于一般性结伙犯罪,一旦团伙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一种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三)侵犯财产犯罪严重。近三年来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抢劫占35.3%;盗窃占17.6%。(四)因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上升。近三年来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因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23.4%。(五)校园暴力犯罪化。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只是勾结社会上的人才能作为,而目前大多数在校生进行独立性犯罪,存在的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抢劫在校学生的钱财;二是团伙型向近似黑社会型发展;三是早恋而引发的矛盾导致的暴力伤害。(六)侵犯对象同龄化。从未成年人犯罪所侵犯的对象来看,主要是年龄相当的未成年人。表现在:未成年人抢劫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伤害未成年人。近三年来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侵犯同龄人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29.3%。(七)家庭问题和失学辍学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近三年来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94.1%的青少年罪犯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八)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改造呈现反复性。未成年人思想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2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有的未成年人犯过去作案手段单一,但从劳改、劳教场所出来后,作案手段更加复杂化。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所犯新罪比以前犯的罪严重得多。近三年来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25.3%的案件系重新犯罪分子所为。一些未成年累犯虽然经过多次处理和教育挽救,但他们经多次作案强化了犯罪动机,成为熟练犯,一旦犯罪行为受到制裁或不切实际的需求受阻后,不但不思悔改,不予收敛,反而疯狂地报复社会。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的经历十分短暂,活动的空间主要在家庭、学校之间,所以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和家庭、学校、社会、未成年人自身有着密切关系:(一)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家庭是未成年人活动的第一空间,家庭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些家庭,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打架,给未成年的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自己人穷志短,爱贪小便宜,不能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造成一些孩子贪财好利去偷、去抢;有些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当孩子有过错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造成孩子厌学、甚至厌世等畸形心理;有些父母自身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亨乐观、人生观;还有些家庭,溺爱孩子,对孩子视若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中怕丢了,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娇生惯养,日积月累,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更有些家长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久而久之,使孩子孤独、自闭、自卑以至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引诱、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二)学校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学校的作用不仅是传播知识,同时还负有塑造美好心灵,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情操的职责。但是,我国的教育体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重智力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教育不够;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缺乏,很少上法制课;在具体教育中要求过高,方法死板,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逃学、辍学;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学校乱收费,乱办班,甚至压制学生向家长要钱,使一些学生感到没有钱干什么都不行,产生不良心理。调查发现,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三)社会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金钱的力量显露无遗。有的人不择手段捞钱、盗窃、抢劫、拐骗、贪污受3贿、权钱交易,有的人吃喝玩乐,卖淫嫖娼,吸毒贩毒,这一系列社会丑恶现象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大环境受到影响。如果未成年人闲暇时间常去一些本不该去的地方,比如:歌舞厅、录像厅、桑拿按摩房,常看不健康的书籍、音像制品,玩电子游戏、网络游戏,那么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就会逐渐成为牺牲品。再加部分未成年人交友不当,认识社会上一些有违法犯罪劣迹或别有用心的人,并被他们引诱、利用,最终成为违法犯罪的工具。(四)未成年人的自身原因。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认识上敏感好奇,富于想像,喜欢直观模仿,但辩别是非能力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差,片面追求新奇刺激;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出现独立意向,逐步形成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自命不凡,渴望早日步入社会,但因稚气未脱,往往不能如愿,使之理想与现实脱节,形成玩世不恭、善恶颠倒的心理倾向;他们情绪、情感不稳定,易于冲动,特别是狂暴的激情,使未成年人往往不能自控而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未成年人不懂法,不学习法律,不相信法律,对违法犯罪后果的严重性质预见不够,有的性格偏差,不善言谈,不与人交往,性格过分内向;有的情绪容易激动,好动好斗,这些情感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引导,他们的行为就会出现偏差。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与对策(一)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教育职责,筑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是教育未成年人成才的基础,也是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第一位知心朋友、第一位预防和矫治人,家庭对预防和矫治孩子犯罪具有特殊作用。被誉为“法官妈妈”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尚秀云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没有不良的少年,只有不幸的少年。即便是罪恶深重的少年,在他呱呱坠地时,也是纯洁无暇的,没有一个孩子心怀罪恶来到这个世界上。一个纯洁无暇的婴儿,后来变成少年犯,归根到底,问题就出在将孩子抚养长大的父母身上。”一句话,“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恰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每个家庭,每位父母都要不断改善家庭环境,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努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二)加强师德培训,切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与心理辅导,推进素质教育在学校及教师中的贯彻落实,筑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二道防线。1、加强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内在涵养。学校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把德育放在首位,切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品行有缺4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鼓励教师关爱和帮助“问题少年”,教师对失去父母、经济有困难以及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要尊重,要特别关怀,多给些爱。2、加强法制教育,切实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由于绝大多数未成年人是缘于法制观念淡薄而导致犯罪,所以,应切实改进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将学校的法制教育成果与学校领导的工作业绩挂钩,将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教育制度。学校应当依法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和保护,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的教育;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律辅导。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未成年学生良好的心态。对未成年人来说,由于他们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独立意识大为增强,但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比较差,一旦遇到失败,就容易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走上报复家庭、社会,与家庭、社会对抗的违法犯罪道路。鉴于此,学校可以通过对未成年人开设心理热线、心理医院等方式与途径来对尚未犯罪的未成年人给以心理帮助、心理疏导,防止他们走向犯罪。4、学校应依法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安全教育目前,不少学校在安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校园暴力事件、性侵害事件都屡有发生。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应该推进校园110建设,设立报警求助点,依托保安和民警对校园出现的结伙闹事、寻衅滋事的事件进行查处,建立安全预警机制,传授未成年学生面对违法犯罪时的自我防范知识与技能。(三)政府各级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整顿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彻底清除文化垃圾,严查“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未成年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四)加强司法保护力度,认真贯彻国家对未成年犯“教育、感化、挽救”刑事方针,切实做好对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转化工作,防止其重新犯罪。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当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帮助,并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真正落实“惩罚为辅,教育为主”的刑罚原则。改变传统的刑罚执行方式,根据涉案未成年人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方面,尽量适用非刑罚的处理方式,避免未成年人犯在监狱内交叉感染。总之,“关爱少年,人人有责”,只要全社会重视起来、行动起来,携手共同面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把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关爱、改造落到实处,定然会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最终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祥和的社会。5
本文标题:浅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7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