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论中国江南文化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概念,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历史概念,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文化概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对于江南文化传统和当代演进的研究能让我们以地域性和历史性更好地看待中国文化。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长期以来自然而然地形成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目前人们用得最多的地域文化概念大体上有这样两类:一类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别而定的,诸如楚文化、秦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等。第二类是以地域相区分的,如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湖湘文化、塞北文化、巴蜀文化等。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江南文化属于第二类。江南文化顾名思义是以长江为分界线的,但实际上并不如此,对于江南以及由此沉淀的江南文化并非我们单纯理解的那么简单。一、江南区域概念研究江南文化,首先要明确的是江南的地理范围,但这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上不同的行政区划,致使江南在空间形态上屡有变化,并在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了一些不尽相同的观点。大体上看,古代的江南往北可涵盖皖南、淮南的缘江部分,往南则可以达到今天的福建一带,往西则沿着长江以南一直延伸到四川盆地边沿。在某种意义上讲,要想在这一问题上取得基本共识,首先需要找到一种进行正确界定的理论方法,而不是通过常见的历史文献考证、方言调查、人口迁移或其他实证途径去解决,这是因为,具体的实证研究从本性上就是“多”,同时由于“婆有婆理,公有公理”的原因,因而很难达到理论研究所需要的“一”。我们研究江南,也应从江南地区真正走向成熟形态的时代开始。尽管魏晋以后,由于北方与中原的人口、文化等社会资源大量南移,使江南地区在经济与文化上后来居上,但真正具有成熟形态的江南,却是在中华帝国后期的明清两代。二、江南文化及其特质江南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变化转型,在不断的整合与重构中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到隋唐之际其主要内涵已经比较稳定。首先,江南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利于艺术。这种特征在远古时期即已开始展现,随着历史的推移,江南经济文化地位不断上升,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人们普遍认为这与江南的水性特征相关,水性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是与“柔”、“灵动”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于江南清丽自然环境中的人性情多柔和,情感细腻而思维活跃。青山秀水,茂林修竹,不仅使人们热爱自然,也使人们感觉敏锐,不仅启迪遐思,更可以滋润灵性。故而江南在经济发展以后,文学艺术快速发展。魏晋以后,江南诗人、书法家、画家的大量涌现充分说明这一事实。江南玉文化发达,玉温润、柔和、纤巧,吴越先民好玉的审美追求,很能反映他们的品性。这种审美追求应该是形成江南文化特质的一个基本因子,吴越语言的温柔细腻,吴声歌曲的清新婉丽,也与此特性有关。江南士人性情多清俊秀逸,与山东士人的儒雅、敦厚,关陇、燕赵士人的刚直、豪爽构成鲜明的对比。江南文学作品也相应崇尚清秀俊逸与自然婉丽的风格。这些都反映了江南文化的柔性特点。其次,在长期的征服江河海洋的过程中,江南居民又养成刚毅的品性,形成心胸旷放、豪迈勇武的气质。江南文化特征还有刚性的一面。吴、越青铜宝剑锋利无比又精美非凡,将实用的刚强和艺术的秀丽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了柔中寓刚的特点。勾践含垢忍辱卧薪尝胆、隐忍坚强蓄势待发,支撑他的是坚忍不拔的意志与顽强不屈的精神。这种刚性特征,经过东晋以后的发展逐渐弱化,但没有消失。魏晋南朝时期,江南上层社会已经普遍崇尚文教,但下层民风还是勇悍刚强的。在南朝、唐五代甚至宋时仍然如此。中唐时,李绅过吴门,江南给他的印象是:“旧风犹越鼓,余俗尚吴钩。”可见此时江南民间勇武犹存。江南文化是一个立体多维的复合体。就纵向而言,今日的江南文化是历史的江南文化的有机延伸和发展,是深长悠久的千年江南文化的当代形态,而从横向而言,它是中国当代整体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其中极富个性和最具活力的动力源之一。研究江南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的独特和博远,也有助于江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本文标题:浅论中国江南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8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