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016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论文2015年12月28日至2016年11月13日题目1、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写作提示:1.必须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2.必须要说明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同时说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重大的理论成果的内涵。3.必须要讲述应该怎样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必须要重点论述怎样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5.必须要有结论: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延续。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参考文献:[1]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4]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5]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题目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特征写作提示:1.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党进行过探索但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中国之所以会发生“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清醒的认识,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2.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3.党的十三大从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4.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5.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所作出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明显的过程性特征,是我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长达百年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的演进。“三步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参考文献:[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题目3、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写作提示: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参考文献:[1]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7]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题目4、详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途径写作提示: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原则。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展。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为此,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要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则,要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参考文献:[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题目5、分析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原因所在写作提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就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当代中国和世界,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国际局势新变化的关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趋势,为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依据,为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侄桔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参考文献:[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
本文标题: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8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