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浅谈“知青文学”里的梁晓声
浅谈“知青文学”里的梁晓声“知青文学”始于1983年,最初它指文革中下乡的知青描写知青生活的作品,以此来反映那一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的产物,其特殊性不仅与“文革”相关,还和60年代末期将数百万知青投入农村这一历史事件紧密相联。这一文学现象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人生的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代表作有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主要描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代表作有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代表作有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等。纵观这一时期的知青文学创作,他们已经自觉地把知青的悲剧与人生悲剧联系在一起,从各种人生本体意识、生存意识和生命情感出发,同时又站在历史文化、哲学和社会诸多联系的高度来反思一代知青、一个民族的生命的跳动。透过表层的生活悲剧,挖掘出隐藏在灵魂深处的精神悲剧、文化悲剧,从而构建了一个悲剧艺术世界。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用毁灭来展现人性,用苦难铺就社会道德的底线。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布拉德雷指出:“人会开始一连串事件,但他既不能预测,亦无法控制,这就是一个悲剧事实”。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意识,作为一种人生观,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表达了作家对于宇宙万物敏锐的洞察力。悲剧意识的根本特点是在于它提出了人类必须面对的第一个同时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即存在的问题:人为何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悲剧意识的表现形式有宿命和神秘感、悖论、意识和自我意识三种。20世纪70年代末,梁晓声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走上新时期文坛,继而写出了《今夜有暴风雪》等一系列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其作品多以描写知青生活及知青返城后的命运遭遇为主。自他走上文坛起就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深切关注,被称为“平民代言人”。其作品有两类:一类是“知青小说”,表现特定时代知识青年在那场荒谬的历史运动中所具有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热情讴歌了在动乱年代和艰苦环境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代表作如《今夜有暴风雪》。另一类作品则相对平实,多以城镇、农村、学院、家庭等领域的生活,为背景表现出他开拓生活视野的意向,具有鲜明的纪实风格。代表作有《一个红卫兵的自白》、《父亲》。梁晓声以创作“知青小说”登上文坛,其作品中洋溢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色彩使其有别于其他知青作家。他的作品用自己的血泪书写了人的精神和尊严永不堕落的历史,透过他对知青一代苦难艰辛的人生道路和情感历程的真实描述,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一代人心中难以抚平的创伤,更看到了那一代人为青春、理想献身的悲壮和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也显示了梁晓声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对民众、对自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心路历程,他用生命、激情和心灵写出知青一代的昂扬青春与崇高奉献。梁晓声以其特有的生活经历,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代人的悲痛生活,其作品中蕴藏着极其浓烈的悲剧色彩,激起怜悯同情,甚或悲壮崇高。他以鲜明充满棱角的笔触,抒写着个体毁灭及民族精神没落的悲剧,旨在清醒的忧患与痛苦的反思中,探寻悲剧的根源,挖掘民族文化的各种弊病以及在这种文化土壤培植下的民族性格顽症,并对此进行无情批判,并积极探索健康向上的人格与民族精神的构建。织金营销部王荣浩
本文标题:浅谈“知青文学”里的梁晓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8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