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中国社会的断裂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关于断裂的理解,世人不尽相同。在这里,笔者假借字典上关于断裂的一种定义,来浅谈一下二十世纪80年代后笔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的断裂。在字典中,断裂的定义式这样解释的:它指岩体的破碎现象。是由于应力作用下的机械破坏,使岩体丧失其连续性和完整性,不涉及其破碎部分是否发生位移。乍一看,这似乎在大体一致或特殊情形上来说,都不能与中国社会的断裂有任何关联。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运用语文中比拟的手法来思考的话,情况似乎就合理多了。在这里,我们把整个中国社会比作一块大型岩石,这块大岩石在种种推动力的作用下摇摇欲坠,最终,丧失了自己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但是我们可以了解,断裂并不意味着发生位移,所以,社会这颗大岩石,最起码在表面上看来,可能依然是完整无缺的。下面,我们按照这个概念出发,从几个角度来讨论一下8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断裂。(一)大石碎裂的推动力在笔者看来,改革开放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其它状况并不加以讨论)在最根本上来看中国社会处在一种公平状态之下——即使这种公平看上去有些畸形。但是,80年代后,由于中国社会的种种迹象以及发展向我们阐明,中国社会的断裂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程度正在逐步加深。这都导致了中国社会这块大岩石逐步开始断裂。提到社会断裂,我们不得不在这里探讨一下中国的“入市”问题。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新技术革命三个浪潮。乍一看,这三个浪潮似乎都存在于不同时代,但是,以北京为例,似乎能在北京不同地带找到此三次浪潮的缩影:北京的中关村便是新技术革命影响下产生的缩影;同样,我们向外走,90年代伫立在北京的“首钢”是工业文明的缩影;最后,走出城市,那些广袤的农村便是农业文明的现实显现。在一个社会中,几个时代成分并存,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有机联系,这,就是一个断裂的社会。再谈中国的入世,孰知,中国入世后到底是哪个群体获益较大,而又对哪个群体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稍微了解世情的人是一眼就能明了的。真正能与世界接轨的几乎都是那些在新技术革命影响下的的产业,换言之,就是中国社会中最先进的那部分。然而,一个社会中,处于最先进部分的产业,他们所占的比例只为整个社会中较小的一部分,同时,他们所需要的工作者均为拥有高端技术的人才和具有大量科技知识的科研人员。这样,就硬生生的将那些从事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人员与之全额分开,从而使从事一二产业人员无法完全融入社会,不得不成为“被甩出去的失业群体”。随着科技的更加进步,中国入世状况的加深,整个中国社会就像在进行一场马拉松,不停的有人在奔跑,又不停的有人跌倒在地,成为被甩在后面的失足者,进而,成为被淘汰者。长此以往,最先进部分与整个社会的可联系点越来越少,中国社会的断裂现象也必将越来越明显,且裂痕也将越来越大。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入世后对中国经济增长将使带来极大好处的观点,但从客观的角度,尤其是从断裂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必须看到“接轨”在使一个落后国家中最先进部分变得更加先进的同时,也使它与本社会的其他部分差距越来越大,也就是说,这个先进的部分与外界接轨的程度越高,它与本社会其他部分就越没有联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入世”是造成社会这块大岩石断裂的推动力之一。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反对入世,而是希望在面对入世与社会断层两者之间的问题时,希望国家能够提出一些合理的可行的方案来解决此问题。(当然,笔者在后文也会提到一些自己关于解决社会断层问题的方案,这里就不再详细解说了)社会断裂的另一个推动力便是资源的重新积聚与底层社会的产生。关于这一问题,在这里就以弱势群体为例,做一个关于断裂的详细解释。众所周知,中国社会资源配置格局由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由扩散走向了重新积聚。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最早获益的一批人。他们在改革政策的鼓励下,开展个体经营,从事商贸活动,使这部分本来处于底层社会的人们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成为了最早的致富者,也就是我们后来提到的“万元户”或“私营企业主”。当然,在他们的推动下社会的经济也更加繁荣发展起来。整个社会似乎呈现出“一片良好”的阵势。他们再到后来,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推进,基层政府和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可支配的资源,90年代后,市场机制、巨大的收入差距、贪污受贿、大规模瓜分国有资产等等问题,导致收入和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同时,随着政府收入的增多与证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金和技术设备集中到了数量越来越少的企业中,越来越多的投资与建设集中到了大中型城市社会当中。这种资源的重新积聚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群体间的收入和财富差距越拉越大,一些社会边缘地带出现了明显的凋敝,基层政府的资金几近掏空。这,是中国社会断裂的另一方面的体现。另外,在农村,处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农民,虽然他们的生活状况没有特殊的变化,但是相对来说,他们变得就更加贫困了。从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农村仍然遗留着近8亿的农民,然而我们知道,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收成状况与农民的收入几乎是没有太大的关联的,就是说,即使是在丰收之年,农民的收入状况也不会有明显增加,并且我们也不能一味的依靠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然而城镇居民就不同了。她们可以通过工作以及其它各种形式,来获得较为丰厚的收入。总之,在收入上来看,农村农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存在明显断裂的,这是一种城乡之间的断裂。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另一部分人,也就是农民工来说,断裂现象显得更加深刻。与城镇居民来说,农民工工作内容的性质低下,他们户籍身份认证少,常常被称为下等人,另外,他们的基本权利常常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造成了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之间的一种不平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不平等现象呈一种上升趋势,这也必将加大中国社会的断裂,成为中国社会这块大岩石断裂的另一推动力。由此可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从一个事实上证明了断裂存在并将继续加深的状况。(二)岩体丧失其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分析若要提中国这块大岩石丧失连续性及完整性,那么,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劳动力的流动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说到这,就有些类似上文中提到的“三次浪潮”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又是不尽相同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以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改革开放后,虽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城市对他们实行的是暂住证制度。这种暂住证制度可以说成是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无论农民工如何努力,似乎一直都有一堵墙紧紧的隔在他们和城镇居民之间。另一方面,城乡两部分居民也被迫分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城市居民一方面享受着各类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也在享受着高等身份认证及劳动保障的待遇。相比较农民工或村镇的农民而言,他们既没有高额优越的社会保障,也没有一个合适的身份认证,甚至还常常被称为“乡巴佬”,在人身以及精神上受到双重摧残。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善,不仅会使城乡间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也会激发农民们特别是进城农民工的不满,从而导致社会动乱,中国社会这块大岩石也必会随之丧失其连续性及完整性。2、城乡间两种不同资源配置制度的存在。以教育投资为例,几乎全部国家的教育投资都用在了城市中,而用在农村的教育投资少之又少,农民常常自身背负着极大的教育金额费用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子女顺利升学毕业,相比较而言,这形成了一种极大的不公状况,一方面,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愈来愈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生活也越来越贫困,这使得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生活出现的断裂状况,也必然导致中国社会这块大岩石丧失连续性及完整性。由此可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社会这块大岩石向着断裂的方向更深的迈进了。随之而来的,将会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更加不平衡、人民之间待遇不平等、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无论是农民还是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三)不涉及其破碎部分是否发生位移不涉及其破裂部分是否发生位移这一观点,在笔者看来,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理解。目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断裂”现象,它可能会引起小部分社会思潮的动荡和人们的探讨,但从整体上来看,她对我们大体的社会制度变革等等纲领性问题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也就是说,这种“断裂”现象无论它是否存在,或是产生一定的影响,短期内对国家大体方案无效的。但是,毕竟这种位移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从中国目前社会状况来看,这种影响具体反映到了文化特别是精神层面上。位移带来了中国社会上人们精神文明以及诚信意识和良知的丧失。随着中国入世程度的加深,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诚信缺失现象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诚信建设、良知的呼唤逐渐成为社会中一份不可或缺的流派。笔者想在这里以近日看的一个真实故事作为良心丧失的例子,不说为社会和谐做贡献这种空话,只希望让这个社会变得温暖一点,幸福一点。相信前些天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大家都有所了解。广东佛山一位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最终,由于抢救无效,小悦悦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初看完这个事件,感到一阵阵冷气由体内向外释放。现在的人情竟是如此的冷漠,我们能理解,有些人怕被官司缠身,有的人怕承担责任,于是对于此事纷纷都采取避让的态度。但是,一个活生生的2岁小孩倒在路上,面对生命的呻吟与呼唤,即使是有天大的原因,难道我们就不能伸出自己的一双手吗?难道我们就不能顺从我们的心愿,来拯救这条弱小的生命吗?也许,就因为自己这一次伸手,一个生命就会被挽回了。如果在只是经济高速的发展,而人们的精神状态随良知逐渐下降直至丧失,那么,我们拼命发展经济,追究GDP的增长,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些良心尚未被泯灭的人呀,如果,你有这种机会,真的希望从你自己做起,寻回你的同情心与良知,让这个冷漠的社会变得温暖,变得暖心一些。关于中国社会诚信丧失的问题,希望那些掌握公共社会资源的单位,如政府、司法、社会团体和科研部门等利用他们的权威,为社会注入一股新的信用权威,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少一些猜忌,多一些安稳吧。同时,希望那些诚信丧失的企业主们能够寻回自己的良知,不要再一味追求利益,在追求金钱的同时也注重以下广大人民的利益。由此我们可见,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告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逐步建立并完善,但是,与之相应的精神文明似乎呈下降趋势。这种强烈的反差,谁有说不是一种断裂现象的真是现象呢?(四)应对社会断裂的一些建议既然“断裂”现象已经发生了,那么我们一味的在这里呻吟哀叹是没有任何效用的,下面,笔者从政府与公民两个方面作为考虑的根基,提出一些自己总结的建议,希望对断裂现象的缓解能有所效用。面对社会诚信缺失问题,政府要转变自己的职能,做好服务性政府。同时树立自己的权威,多发表权威案例,让公民自觉信任政府;另一方面,对社会上那些诚信缺失问题加大惩罚力度,严格按照法律手段来实施各种问题,绝对不要出现政府腐败、乱罚款以及各种“变通”的状况,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要从自身做起,自觉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以及精神水平,从自身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另外,增强对诚信的宣传,大学生要坚持好八荣八耻,力图做一个最完善的新青年。面对弱势群体的问题。从政府角度来看,首先,政府应该增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注重关注三农问题,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免除其后顾之忧;其次,政府应该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对于那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们给予接受平等对待的权利,不要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最后,政府应开放一些公益性的培训,增强这些弱势群体的整体竞争力,让他们有立足之点。公民应端正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城市居民,应树立正确的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另外,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要形成互帮互助的风气,改变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处于不利状态的现状。面对城乡二元
本文标题:浅谈中国社会的断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8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