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浅谈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浅谈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4102090103郝瑞凯内容摘要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城市,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有助于我们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要想做到这些首先要了解城市地理学的历史。关键词:地理学阶段中外城市发展一、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西方城市地理研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描述性的地名辞典阶段20世纪以前,城市地理主要是以区域地理描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西方最早的区域地理的代表作斯特拉波所著的《地理学》一书,对城市就有了比较系统的描述,主要记叙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和物产。这种格式甚至一直延续到近代。(二)自然位置论阶段西方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19世纪上半叶洪堡、李特尔得以科学地总结了古代地理学,开始了地理学探讨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转折,接着拉采尔、李希霍芬等在19世纪后半叶确立了近代地理学。20世纪早期人文地理学异常繁荣,城市地理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新领域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当时城市地理学上的基本思想就是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的作用来解释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尽管这样,从自然位置来解释城市的发展比堆砌资料的描述进了一步,它为城市地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奠定了基础。有两部著作的出版可以反映这一阶段城市地理学的特点。一是城市地理学的第一部通论性著作,如卡尔·哈塞特的《城市地理研究》,另一部是布兰查德对法国东南部一个城市的研究成果《格勒诺布尔:城市地理的研究》。(三)区域分布论阶段进入30年代和40年代,地理学从环境决定论的束缚中走了出来,认识到在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人和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人要受到环境的直接影响,但是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地理研究领域的中心从极端的自然方面稳步地转移到人文方面。越来越多的地理学家得到共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分布的科学。各种类型的区域研究成为地理研究的热门课题。早先的位置公式不能解释有些地方条件并不差或者相当优越,却没有产生城市;而在一些条件明显不利的地点却出现了城市,甚至可能是大城市。它无法解释历史上曾经很发达但已经不存在了的城市。随着19世纪中叶铁路交通的发展和进入20世纪20年代汽车在西方的开始普及,新式的运输方式刺激了城市区域的迅速扩大,在英国出现了集合城市,用位置公式也无法解释许多城市成团凝聚的这种现象。地理学家从区域城市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的分布、职能、规模以及从城市区域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内部的差异。这一时期城市地理学的两大贡献是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中心地学说的诞生和美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提出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前一成果说明城市地理已从单个城市的研究向城市体系的研究迈进;后一成果则标志着城市地理学的注意力从对城市简单而肤浅的总体认识转向城市内部景观的复杂性。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得以基本确立。(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地理学和其它学科一样,经历了“知识爆炸”浪潮的冲击,进入了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地理学的新思潮层出不穷,而且在城市地理学里都有最充分的反映,先后形成了区位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马克思主义等几个流派。地理学以前的典型工作多通过参阅文献和野外考察,借助地图和表格,主要用文字来描述地球表面的差异性,最终将研究地域划分成一系列各具特点的小区域,工作的主要精髓是经验。这样的描述工作在战后新一代的地理学者看来是有缺陷的——不精确和主观性。他们开始注重系统化的计量分析,用统计方法寻找城市分布和内部结构的空间组织模式,并用这些模式模拟现状、预测未来、帮助区位决策。这就是著名的区位学派。然而,重视科学和数学的世界倾向一度因忽视了历史、语言和文学而产生了反作用。地理学的计量化也一度走向极端,甚至有人声称一个新的地理学境界已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经取代了传统的文字性、描述性的研究。把地理研究的目的和手段相混淆,把运用数学符号还是文字符号来解释地理现象对立起来,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到60年代中期,城市间的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实证研究的积累,表明在实际观察到的状况和预期的模型之间存在着许多差距。模式的运用并不都很有效。导致60年代后期行为方法的引入,并被称为行为革命而风行于70年代。行为学派认为任何地理现象,除了纯粹自然地理现象外,都和人与人的群体的决定有关。按照区位学派的客观立场所计算得到的最优区位尽管好,但实际上人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至少不是全理性的。行为学派主张,对地理表面人文现象的模式和空间分布的理解,有赖于对影响这些人为现象分布的行为和决策的认识,而不依靠对这些现象本身位置关系的认识。只有注意研究参予创造某种结构的行为者的决策活动才能揭示过程。60年代末和70年代,以结构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结构主义进入城市地理学,出现了所谓的激进马克思主义学。这些学者认为一切个人行为都是某种政治、社会、文化的系统下的行为,不能把个人和整个系统分开。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交通拥挤、住房短缺等城市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物,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孤立地分析地理空间,而要全面改造整个社会结构。大卫·哈维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各种观点和学派的争鸣,恰恰给城市地理学带来了繁荣兴旺的局面。二、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中国奴隶社会时代的一些早期典籍,如《尚书》、《礼记》、《周礼》、《诗经》、《管子》等,就已经记载奴隶主阶级对城邑、聚落的一些地理知识。这方面的许多珍贵记录,集中反映在先秦时期城址选择的地理原则和城市规划的思想等方面。上古人们的某些观点,与今人的城市地理思想来比,虽说简朴,却很精辟。那时候精心选择的城址,有些甚有战略眼光,如长安、洛阳,其后久而不衰。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除了前面提到的《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大量的方志中包含有大量城市的描述外,也有许多描述单个城市的著作,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唐两京城坊考》、《日下旧闻考》等,大都是记叙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俗、掌故等,内容十分庞杂,很难称作城市地理著作。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始于20世纪,其间随着整个人文地理学的沉浮而历经坎坷,其发展大体可分4个阶段。(一)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在各方面提倡向西洋学习,故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地理学受欧美的影响最为深刻。一方面中国派遣许多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包括学习地理;一方面有不少外国地理学家到华考察和讲学。通过这两个途径,西方的地理学开始传入中国。1909年张相文等仿效欧美的先例创立“中国地学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地质学和地理学的萌芽。20世纪初叶,许多赴欧美留学的学生开始回国,是公认的中国近代科学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开创者。这一阶段,中国人文地理学毕竟已形成雏形。专门的城市地理学的论文始见于20年代,以单个城市的研究为主,论及南京、无锡、重庆、昆明、成都等。(二)1949~1966年的相对萧条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整个地理学的科研和教育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专业研究队伍日益扩大,成绩是主要的。但是发展很不平衡。在50年代初期,中国地理界曾经不适当地开展了对西方地理学思想的全面批判,城市地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又成为经济地理区域描述中的一个附属部分。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1961年在上海举行了一次重要的会议。提出要学习国际多方面的包括西方的先进经验,建立中国的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城市地理在内的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有了一线转机。可惜的是刚刚露出的一线曙光很快就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消失了。(三)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文革”10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66~1971年,几乎所有地理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完全被迫停止1972年以后大部分地理工作者逐步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1974年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招收城市和区域规划方向的学生,随后各高等院校的经济地理专业都陆续转向城市规划方向,地理研究机构也都组织了专门的力量从事城市课题的研究。(四)1978年以后的振兴阶段国运的兴替和学术的盛衰息息相关。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1978年以后中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文地理学走上了复兴的道路。转折发生在1979年12月至1980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战略口号,受到了会议的拥护。由于多方努力,1983年7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学专业委员会,1985年在无锡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城市地理学术讨论会。1990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和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开会,决定成立城市地理学组,促进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从地理学报历年来发表的论文数的统计也表明,城市地理学已成为我国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1978年以后,城市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加速发展中作用越来越大。城市地理学在这种环境下得到成长壮大。主要进展体现在3个方面:(1)参加了大量的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界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2)城市地理学带头兴起了中国城市化的研究。(3)城市体系研究已经全面展开,城市内部结构的研究也正在起步。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从20世纪初期自西方国家引进以来,经历了一条在艰辛曲折中奋进的道路。和过去比,是前进了一大步,但和同期的国际先进水平比,差距还很大。从立足于本国的研究到更多地研究世界;从引进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到创立中国特色的学派;从重于描述到定性定量的高度结合;从重于现状研究到精于预测和政策、决策研究,真正形成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的生动活泼的局面,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城镇人口,最庞大而复杂的城镇体系,城镇化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完全可以期望,城市地理学在中国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参考文献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03重印)白明英,试析城市地理学的本质、学科性质及研究范畴,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
本文标题:浅谈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87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