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英语翻译中的影响
On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influenceinEnglishTranslation(ForeignLanguageCollegeofYangzhouUniversity,JiangsuYangzhou,China)ZhuXuerong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useofteachingexamplesofthecausesoflearningdisabilities,Englishlanguage,mainlyEnglish-speakingcountriesisthelackofknowledgeabouttheculturalbackgroundandnativelanguagedifferencesbetweenthelackofawarenessof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resultinginstudentslearninggeneratedreadingcomprehension,writingandcommunicationbarriers.Andtoproposeappropriatemeasuresofteaching.EmphasisonEnglishlanguageteaching,teachersshouldpayattentiontostrengthenthecomparisonofChineseandWesternculturaldifferencesandhelpthemtoeliminateculturaldifferencescausedbyaseriesoflearningdisabilities,studentslearningEnglisheffectivelyimprovetheefficiencyandgraspthetruemeaningofthelanguage.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s,LearningDisabilities,TeachingStrategies,Cross-culturaleducation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英语翻译中的影响朱学荣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教学实例剖析了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成因,主要是缺少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本族语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匮乏,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阅读理解、书写和交际障碍。并提出相应教学对策。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帮助他们扫除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学习障碍,切实提高大学生学英语效率和对语言掌握的真正意义。关键词:文化差异学习障碍教学对策跨过文化教育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密不可分。而“跨文化交际”,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一位英语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影响中国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不是语法等英语知识,而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阻碍他们学好英语!的确,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文化上,即在风俗习惯、民族文化观念等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诸多差异,这往往造成交际的障碍与失败,甚至导致误解与冲突。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一、风俗与礼仪的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一)问候每个国家的问候语都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中方主人在飞机场迎接外方客人会说“: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我们不能直译为:Welcome.Youmustbetiredalltheway?这在英语思维习惯上,是对满脸倦容的人表示关切的话而不是打招呼的问候。按英语习惯可以这样说:You'vehadalongtrip.或Didyouhavealongflight?中文还有这样的恭维“: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是这么健康。”说英语的国家没有类似的表达习惯。在他们的文化里,人们忌讳直接说对方年纪大。不能译成:Youareoldbutstilllooksohealthy.这样不但没有丝毫关心问候之意,却使别人以为你嫌他老不死。这下可把别人给得罪了。可以这样译:Youlookgreat.或Youlookwonderful.在较熟的朋友之间可以说:Yourhealthisgood.(二)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这样,由于的理解误差就会导致翻译的结果与原意大不相同同。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吃过饭了么)?”“Whereareyou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Howdoyoudo(你好)!”“Niceday,isn't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再见)!”“Seeyounexttime(下次见)!”“Goodnight(晚安)!”(三)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英语国家是基督教国家,人们的姓名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姓名的一般结构是教名(Christiannameorfirstname)在前,自取名(givenname)居中,姓(familyname,lastnameorsurname)在最后,与我国的姓在前,名在后相反。在很多场合中,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受洗礼时,由牧师或父母为其命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取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在英语国家,不认识的人之间称呼通常使用Sir或Madam,关系不太密切或表示尊重时,使用Mr.,Mrs.,Miss或Ms.加姓氏,如:Mr.Black,Mrs.White,Ms.Jones.,但这些称呼只与姓氏一起使用,不与教名或自取名一起使用,不会说Mr.Tom,Ms.Catherine,因为Tom、Catherine并非姓氏。Sir表示“先生”时,不与姓名连用,当放在姓名前时,表示“爵士”。如:SirBeconReagan里根爵士。Madam和Miss可单独使用,也可在姓名前与之连用。但Lady指“女士”时不与姓名连用,与姓名连用时指英国有爵位贵族的夫人或女儿。熟人、朋友、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师生之间都可直呼其教名或自取名以显得亲切,但不可直呼其姓氏。另外,在书面语称呼上,对“DearGovernor…”或“DearMinister…”这类身份较高的称呼上,通常不译为“亲爱的省长”“、亲爱的部长”这个Dear习惯用“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文听起来很自然,但在英语习惯里“,朋友们”通常放在女士们先生们之前:Dearfriends,Ladiesandgentlemen。(四)金钱等私人问题“你每月挣多少钱?”这恐怕是令人最忌讳的私人问题了,太敏感了。若要表达这个意思,应该把问题变为间接问题,不针对个人。若对方是销售经理,可以说:Abouthowmuchdoseasalemanagermakeayear?在做口译当中,除了要注意这些差异以外,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有着丰富的口语习惯,我们不能单凭字面意思去理解词汇。比如“:Thisevening,ifyouhavetime,wecangotothemovietogether.”“Well,Iwillplayitbyear!”“playitbyear“用耳朵来弹奏”?不是!这里的playitbyear英文原意是:todecidesth.atthemomentyouneedtoandnotbefore因而这里意思可理解为“:今晚如果有空,你可以和我们一块去看电影。“”到时候再说吧!”(五)节日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二、人的喜好和概念转换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为了克服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要运用适当的转译。比如对dog(狗)的看法,中西方就有所不同。西方人把狗看作朋友和伙伴,甚至家庭中的一员。于是英语中就出现了“Youarealuckydog.”这样的句子。在我国传统习惯中“,狗”往往比喻坏人坏事,所以与“狗”有关的成语都含贬义,如“狐群狗党、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再如“红”这个字,在中西方引起的心理反应绝不相同。中国人认为红吉利。可英语中red一词的派生词意义大多不佳,如有“血腥的,暴力的”等意思。英国翻译家霍克斯(DavidHawks)译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就避开了这个字,而取另一个书名《石头记》,译作“TheStoryoftheStone”。这样的转译让使用双方都可以接受,并且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翻译效果较好。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差异是英语翻译中的最大障碍“知识的占有是翻译的前提。”英、汉两种语言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又都积累和创造了很多具有各自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些语言更具有鲜明的文化知识内涵特色,它们只表达某种语言所独有的事物和现象,无论形式和内容上在另一种语言中都不容易找到相对应的比较现象。这就需要在英译汉中理解原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和法律等专门术语,这样才能消除或降低文化差异给释译带来的消极影响。如,西方人吃的porridge是将燕麦片(oatmeal)放入牛奶或水中煮成的,而我们通常吃的“粥”或“稀饭”则多是用稻米、小米或其它谷物加水煮成的,显然中国的“稀饭”没有porridge的内涵。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
本文标题: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英语翻译中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8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