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在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家中只有老人和小孩。尤其是在中西部落后地区,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远离父母关爱和监督的家庭之中,他们的父母到远离农村的都市打工谋生,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于亲属,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一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流行,原指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越来越多的人员出国留学或经商,他们的妻子留在国内,称为“留守妇女”,因此“留守”一词开始流行,沿用到现在的留守儿童身上)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14周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在性格、道德层面还是在知识、学习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在民工潮涌动的同时付出的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的沉重代价。【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社会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现在的农村,一些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单方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到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打工,为家庭的收入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因各种原因留在老家,不能跟随他们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质教育,而是留在老家,呆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只好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是叔伯或其他亲戚在一起生活,成为儿童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我们来宾市兴宾区属于桂中旱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到广东福建或江浙一带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这些外出务工人员都是年轻力壮的青年人,他们的目的地都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城市的条件限制,如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工资低;外地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有一定条件限制,小孩在外地适应能力差,语言不懂等,导致大量农民工子女只好守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我们所在的小学,包括本部及一个教学点,共有教学班级12个,近几年学生基本稳定在400-420人左右,绝大多数学生来自本村委中的各村屯。这几个学期开学初,我们都有调查留守儿童名单。根据调查,我校近几个学期的留守儿童都占全班人数的7—8成,有些班级甚至占到9成。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学习上少人过问,在生活上缺少照顾,在安全上没有保障,他们性格大多显得孤僻、倔强、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冲动易怒,过分自私,只知享受,不懂分享,不关心学习,过分贪玩等各种性格缺陷在他们的身上都有显现。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缺失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亲情的关爱,缺乏家庭的温暖,尤其是缺少父母亲的关爱和呵护,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学习成绩差,生活作风散漫,行为习惯不好,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就是要加强对他们的关爱,给他们温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的合理爱好,让他们走上健康成长之路。关爱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性格成因的主要因素。年轻的父母将幼小的他们留给年老体衰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甚或是叔伯或其他亲属寄养。这种“隔代抚养”或“亲属寄养”的方式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这种“隔代教育”或“亲属寄养”方式直接导致关爱教育的缺失,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受缺乏严父慈母关爱的影响:“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内向、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从我校近年来调查统计的情况看,大部分“后进生”来自这些家庭。第二、受祖辈溺爱的影响: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偏护或不管这些孩子,就像本地方流行一句话“祖父母只能疼孩子,不能骂孩子”。有些祖父母甚至每天早上都“用钱”来诱导他们上学。以至于使这些留守儿童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据调查显示,在我校一些留守家庭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第三、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我认定”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三个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这三个方面的自我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这些学生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少言寡语,与别人不沟通,常遭一些调皮同学欺侮,就以暴制暴,从此就认定人要比别人凶,就能比别人出色;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又由于没有主见,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缺失的对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深知教书育人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而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成才,教育工作者都要遵守一个基本的教育规律,那就是关爱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关爱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去关心爱护他人,尊重理解他人,更好好地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第一、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学会对小孩进行必要的教育,告诉他们现在你们就是小孩的家长,你们要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心,不要在小孩有了问题之后还说让小孩的父母回来后再管的话,有什么苗头,都要及时处理,要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让小孩享受到家庭的温暖。第二、与监护人多作沟通。绝大部分代监护人注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吃、住、安全,忽视情感交流沟通,使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出现学习不认真,做作业粗心,玩就随心所欲学习思想随波逐流,跟好的同学就学好,跟不好的同学就学坏等问题。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监护人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学校要通过一些活动有针对性的转变监护人家教理念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代监护人的素质,增强监护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其明了家庭也要重视“留守”孩子的情商教育,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注重全面的教育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性格、品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学生,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如及时召开家长会,及时做好留守儿童的家访工作,开展亲子活动等。第三、学校要加强班级管理。班主任对本班的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做一个全面的登记,并在第一时间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因素进行安抚,让留守儿童在第一时间得到关爱。教师与留守儿童交朋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教师放下自身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留守儿童交朋友,通过与他们的交往、交谈,可以让留守儿童的心灵感到温暖,感觉到老师在关心自己、爱护自己,而这正是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尤其是对一些心理闭锁的留守儿童更有特效,可以比较顺利地打开其嘴巴,让其倾吐心中的苦闷和抑郁,将自己心中长期受到压抑的情绪全部倾吐出来。教师的人格、知识、修养等方面,对他们也是一种无形的影响,是一种自然的路标、楷模和引导。第四、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合理宣泄是将情绪以一种合理、恰当的方式释放出来,适时、适地地进行宣泄对留守儿童而言,会产生积极作用。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引导留守儿童该笑就笑,伤心了就哭,让他们坦率地表达内心强烈的情绪,如愤怒、苦闷、抑郁,心情就会舒畅些,与情绪体验同步产生的生理改变将较快地恢复正常。需要注意的是,宣泄必须合理、适度,不能不分时间、不择场合、不分地点地对引起消极情绪的对象大发雷霆,甚至采取攻击行为;也不能胡乱地发泄,迁怒于他人等。否则,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引起不良的后果。宣泄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音乐法、舞蹈法、体育活动法、呼啸法、哭泣法、倾诉法、超觉静坐法、呼吸法等,当留守儿童把自己内心的紧张、压抑、苦恼发泄出来后,会感到如释重负。
本文标题: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9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