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学习迁移学生学习知识,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它也需要思考,需要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中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像如果你学好了数学这门学科,物理这门学科对你来说学起来可能会更容易,因为它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所以掌握学习迁移的本领对于学生来说是学好知识的关键。一、什么是学习迁移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就是学习迁移,即已获得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凡是这种影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称为学习的正迁移;反之这种影响起到抑制或消极的干扰作用,就称为学习的负迁移。由此可见,学习迁移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迁移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学习迁移的种类学习迁移除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还可以区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两类。横向迁移指的是难易相同或雷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又称水平迁移。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属于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指的是难易不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又称垂直迁移。例如,简单的学习对较复杂的高层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先学习的原则对后学习的例证所产生的影响,都属于纵向迁移,它们既有正的和负的,也有顺向的和逆向的。学习迁移从内容来划分,有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特殊迁移是指学习某一内容后对相似的学习有特殊的适用性,动作技能的迁移大都属于特殊迁移。例如,毛笔字写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钢笔字也会写得不差。一般迁移是指有关原理、态度、学习方法的迁移,又称非特殊迁移。三、迁移理论的历史溯源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注意到了迁移现象。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教学思想,他还要求学生“由此及彼”。但直到二百多年前才有人提出一个系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开始了最早的迁移研究。他和他的四个助手以自己为被试,用两份难易度和份量相仿的材料来考察前一种学习是否影响后一种材料的学习。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因被试人数太少而带有偶然性,但此实验开启了迁移研究的先河。1903年,桑代克对注意、记忆和知觉辨别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相同元素说”。其主要思想为:迁移就是将先前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特定行为应用于新的任务中。两项学习任务间之所以有迁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元素,也就是有共同的刺激——反应联结。贾德在1908年设计了水下击靶实验研究迁移,结果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原理和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格式塔心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概括化理论,苛勒根据“小鸡觅食”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关系转换说。他认为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其实质就是指两种学习情景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景的共同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鲁宾斯坦提出了分析概括说。他认为学习迁移在于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出两个课题之间本质上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从而产生对解决方法的概括,因而综合分析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概括是学习迁移产生的真正本质。其后的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是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同化论)发展而来的。奥苏伯尔对迁移的内涵与认知结构中影响新学习(迁移)的主要变量,以及运用认知结构变量来影响新学习的手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四、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学习迁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由于材料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就会产生相同的反映,因而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迁移。(二)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C.Л.Pyбцнusтеǔн)强调,概括是迁移的基础。他认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实现迁移,必须把新旧课题联系起来并包括在统一的分析综合活动中。(三)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其科学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的概念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学习迁移。(四)学习的指导学习的指导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学习态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良好的学习态度一经形成,就会促进其它方面态度的形成。(五)定势作用定势又叫心向,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卢钦斯的量水实验)五、如何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1)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学习迁移。能否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要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索;讲清各个知识点,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2)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学习迁移。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但教材的知识结构并不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内容系统性和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处理、甚至重组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3)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学习迁移。在学习某些新知识的过程中,尽管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提取和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即在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内容之间架起桥梁来降低衔接的难度,以及时唤醒、运用那些与新授知识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逐步启发完成学习迁移。(4)运用比较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只有弄清相关知识点的异同,才能增强认知结构中知识概念的可利用性、清晰性和稳定性,才能促进学习迁移的完成。教师要重视和加强比较方法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频率,形成迁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六、学习迁移的意义迁移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社会适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其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能够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从而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也就是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建立,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其次,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在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时,在教材的选择与编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有助于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本文标题:浅谈学习迁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0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