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而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关注人人格的发展。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口欲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本文将通过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比较来加深对人格发展的认识。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一、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与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一)婴儿期:出生到一岁弗洛伊德的口欲期:口唇区为快感的中心。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会出现断奶问题与吮吸需求、固着现象和口腔性格。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进行活动,自我是人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埃里克森的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父母和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给与他们足够的爱与有规律的照顾,满足其基本的需要,就能使儿童的信任感得到充分的发展,反之则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二)一岁到三岁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肛门区成为快感区。在这一阶段,儿童会接受排便训练,这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外界的权威与纪律,因此代表了本我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产生自我,自我要凭借本我的全部力量,收到本我的驱使,遵循“现实原则”。埃里克森的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要区域也是肛门区。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控制外界事物,而且能够控制大小便,因此儿童有了自己行动的自住意愿,与父母的意愿常会发生冲突。如果父母给与小孩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使儿童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质。(三)三岁到六岁弗洛伊德的前生殖器期:开始产生恋母或者连父亲情结,并构筑对焦虑的防御机制,产生“自居”作用,“超我”发展起来。埃里克森的主动对内疚: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果父母能鼓励他们的孩子的自主行为和想象,会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反之孩子就会却非主动性并感到内疚。(四)六岁到十一岁弗洛伊德潜伏期:生殖器依旧是快感的中心,但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得到明显的表现。埃里克森勤奋对自卑:这一阶段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如果儿童能够从需要稳定的注意力和一定努力的学习活动中的到满足,他们就能发展勤奋感,反之则产生自卑感。(五)青春期:十二岁到二十岁弗洛伊德生殖器期:生殖器区成为主导的快感区。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埃里克森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的驱力的增加是破坏性的,但青年也因社会的冲突和要求而变得困扰和混乱,要发展自我同一性,防止其困扰和混乱,这与前四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关。(六)成年早期埃里克森亲密对孤独:建立自我同一性,走向社会的青年,会担心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他们会寻求逃避,从而产生孤独感。(七)成年期埃里克森繁殖对停滞:所谓的繁殖不仅体现在家庭中对后代,而且也体现在工作中的成就,产生创造。(八)老年期埃里克森自我整合对失望:老年人对自己的前七个阶段进行回顾,如果个体对自己的一生做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个体具有完善感,不害怕死亡。反之,充满焦虑和失望,就努力去发现一种自我整合—既往的不可避免的顺序之感。二、两种人格发展理论的比较(一)、相同点1、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理论的基础是相同的,都是基于精神分析这个思想原则。精神分析学实际上把潜意识看做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最原始、最基本、最普遍、最简单的因素。这种潜意识就是所谓原动的无意识的“心”。它是一切意识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认为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不管是正常的或是变态的、外在的或是内在的、高等的或是初级的等等,都不过是潜意识演变的结果。2、在影响人格发展的几个因素中,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重视成熟的作用,总是机体内部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期,三个最重要的性感带(身体上精力集中的部位称性感带)区域是口腔肛门和生殖器,这三个区域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成为儿童性的兴奋中心。这个次序是由成宰的—通过遗传、生物因素。埃里克森也认为每一阶段都按不变顺序展开,在一生之中以某种形式出现,并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次序达到它的危机。3、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提出各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发展观。弗洛伊德认为,在口腔、肛门、生殖器这些早期关键阶段中的经验会决定人的应模式和他成年时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如果一个人在某一发展水平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得到过分的满足,都可能产生“固结”(jinQtion)现象,停滞在某个阶段,使发展延迟甚至倒退,同时还会影响后几个阶段个性特征和形成。埃里克森的发展观与弗洛伊德相同,他的前五个阶段主要是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再建和扩展,但在埃里克森看来,它们是不断运动着的一些阶段。一个人从未具备一个人格,他总是不断地在发展着他的人格,发展沿着一条“之”字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4、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很重视“自居作用”。自居作用就是一个人相信他自己也具有某个模式人物(如父母、同胞、亲戚、伺伴以及某个皮构的人)的某些特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也是从泣个兔度把儿童以其同性父母自居这种现象看作是生殖器阶段(恋母期)的垂要事件之一。(二)、不同点1、弗洛伊德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而埃里克森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是他们关于人格发展理论的本质区别。2.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而埃里克森则更重视“自我”的汗用,把自我看作人格中更为独士众的部分。3.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动力学是不同,所建立的模型也不同。弗洛伊德的经典模型是:个人在母亲一儿童一父亲三角关系的现实范围内的功力学,即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这个狭隘的三角关中,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纷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埃里克森关心的乃是家庭成员及其社会文化现实之间的动力学,他指出:“我们不能把个人生长同社会变化分离出来,我们也不能把个人生活中的同一性危机和同历史发展中的当代危机割裂开来,因为两者有助于互相限制,而且确实是彼此有关的。”4.埃里克森概述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序列,要比粥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的几个阶段更为详尽,包括了整个人生的周期。5.弗洛伊德集中注意于“里比多”主要投放帕区位,而埃里克森不仅重视各种区位,还企图描绘出每,时期的普迫性问题,提出性质上不同的行为模型。6.埃里克森有一些辩证法的思想,认为人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二种可能性。他是以两极来划分人格阶段。这一点弗洛伊德没有认识到。7.弗洛伊德对人格的发展持悲观主义态度,而埃甲克森则以乐观主义精神代替悲观主义论调。关于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我们不能简一单地进行是非评价,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也不同。弗洛伊德注意人的内部心理动及矛盾,’认为心理活动之间有联系,这对研究心理发展是有好处的。“弗洛伊德的独创见解对我们认识儿童及成人无疑起了积极作川,是他使我们认识了婴儿期的有性状态,认识了下意识的思想和情绪的本质,认识了婴儿时期儿童与外部联系的重要性,⋯⋯无可争议,他加深了我们对自己以及人类的了解。”埃里克森在人格结构上强调自我在发展中单球熟和作用,并用他的心理社会发展渐成说,修正和扩大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渐进说。埃里克森试图揭露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内心冲突,并注意到矛盾的冲突和社会文化的关系,提出各阶段相互联系的发展观,具有一定程度的辩证思想,对了解人格发展的实质是有益的。“一个埃里克森阶段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本身的发展主题,在于其本身同前后阶段的关系,在于其本身在发展总图式中所引起的作用。”参考文献[1]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88—189[2]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19-221[3]林菁.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4):125-132[4]郑雪.人格心理学.[M].济南:暨南大学出版社
本文标题: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05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