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浅谈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近几年来课改的深入,对小学生识字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这个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过程中,一个日益凸显亟待解决的问题困扰着教师和学生——错别字随手翻开学生的作文、日记或作业,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错别字,有的情况还很严重,一句话里有时竟出现了四五个错别字。本文试图通过对现象以及原因的分析,寻求适当的解决策略,以减少小学生错别字出现的机率。关键词:错别字原因对策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识字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基于识字这样的重要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中规定小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左右会正确书写,并且有一定的速度。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要求把识字和写字相结合起来。然而在这个写字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错别字现象(特别的中低年级)。错别字现象影响了小学生的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它亦使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错别字的概念错别字顾名思议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的不正确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替代应写的字。新课改为了学生的信息量加强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好多字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写错别字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也随着增多。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一、汉字本身结构复杂汉字本身属于表意文字,许多汉字笔画比较多,结构复杂,结构差别大,多一笔,少一笔就成了不同的字。因此汉字难记难写,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的出错率相当高。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同音字、形近字多,这些是汉字的特点,也是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字更复杂。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课外阅读较少,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对字义理解含糊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学生自身因素1、感知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导致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此,学生识字写字时常常对相似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写错别字。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字形相似,只有一两笔不同:如未-末、己-已、处-外;(2)、字的笔画相同,但位置不同:如上-下、干-土、庄-压(3)、字的结构相同,但位置不同:如陪一部。2、旧知识对新学知识的干扰小学生学习生字时时常会将生字与以前学的字联系起来,由于以前学的字经常强化训练,已经根深蒂固,而小学生又不懂得分析比较,因此,他们常常会犯习惯性的错误,如学了“县”后再学“具”,不少同学在“具”的里面只写两横,学了“戴”、“栽”等“戈”字部的字后再学“腻”、“武”,往往有很多同学要画蛇添足,在斜勾上加上“丿”,学了“低”“底”等字后再学“纸”,下面往往要多写“﹑”。3、注意力分散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十分有限,要让他们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写字上是很困难的,他们往往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而写出错别字。可能手上在写,脑子里却在想其他的事情,所以在作业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同样的词语写两遍,往往第二遍就会和第一遍不太一样,或者部首变了,又或者少了笔画。4、思想上不重视不不求过程,只求结果。有些学生书写汉字时不注意笔顺的规则,只想着“依葫芦画瓢”写出这个汉字,却忽视了这个字笔顺的准确性。如此一来,学生对于这个字的强化记忆就形成了一定的困难,更加难以形成字与字间的联系,牢记字形。这种做法往往一不注意就写出错别字了。三、教师方面的因素1、教师的重视程度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句、段、篇的教学上,而忽视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有些教师不重视识字质量,求多求快,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思想上不够重视,订正不严格,在众多的语文教学大赛中,展示的也都是阅读教学的风采,很少有识字教学的天地。其实,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不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中、高年级识字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上只是简单读读生字,没有重视生字的字形分析与字义的理解,对易混字、易错字的辨析不够,写字的时间大都不超过5分钟,远远达不到学生熟练掌握生字的程度。2、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书写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比较大,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小学生的记忆规律,没有针对小学生知觉泛化的特点对难认字、易错字未加以指导,不启发学生对字形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思考,就容易导致书写错误的出现。四、社会语言环境因素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写错的字,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写错那些字。现在的广告、标志牌及报刊杂志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很高,甚至某些教科书上也会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的要与之接触,这势必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龙卷(剪)风、寻物启示(事)、小妖(腰)精、裤(库)子、韭(九)菜等,很多广告常用的词,如蚊香的广告:“默默无蚊”;摩托车的广告:“骑乐无穷”;美容店的广告是:“笔者型笔者塑”;钢琴的广告:“一见钟琴”;眼镜店的广告:“一明惊人”。五、错别字的出现与新课程要求的识字量的增加有关大量的识字、写字任务集中在中、低年级。新课程一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就有些许难度。要识的生字缺乏有序性,大量生字是随课文出现的,学生往往要先学合体字,再学组成该字的独体字,这就造成了识字的难度。到了二年级,不仅识字量加大,而且字的结构难度也加大。新课程提倡的“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带来的是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明显增加,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增加了字词混淆的机会,因此错别字的增加也是难免的。解决错别字现象的策略一、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汉字的字形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每个汉字都是由一些零部件按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识记器官,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行识字教学,巧教、巧记。再则可借助已学过的汉字学习新字,既复习了旧知,又巩固了所学,还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如熟字加部首组成生字;给熟字换偏旁组成生字。二、抓住儿童特点,利用游戏识字低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比赛,教师适时地开展对教学有帮助的游戏活动,就会将原本枯燥的识字变为学生爱学的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识字,在活动中无意识地达到识字的目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四、示范是关键,模仿是习惯。日常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在写字课上,学生基本上都能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写出来的字也较规范。但是一到写作业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便龙飞凤舞起来,写的字潦潦草草,难以相认。尽管老师反复要求、多次批评,也无济于事。原因大部分在老师身上,是由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太大造成的。学生为了按时完成作业,就不得不求快,因为他们的基本功不过硬,如果一笔一画地写就难以按时完成作业,难免龙飞凤舞起来,缺胳膊少腿,张冠李戴,产生错别字。为此,我们要减少作业量,应求少而精。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一笔一画地完成自己的作业,对写字不认真或水平差的学生,绝不能用“抄十遍、二十遍”的办法惩罚,而是要求“必须写的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写的再多也不能放过。逐渐使学生真正达到“提笔就是练字时”的要求,学生模仿性强,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其习惯的形成,都具有模仿的因素。平时,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备课时,对所教的生字先默背笔画位置,搭配比例与整体的字型结构,难写的字先认真练几遍。教学时,对于容易写错的字要在示范怎样书写的同时讲清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地方。同时,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做到按照笔顺规则正确、端正、整洁地写字,特别是第一次书写,一定要写正确,因为这时产生的错字很难纠正。田字格中的字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范本,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字的笔画、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位置,并努力记住它。当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后,错别字也就大大地减少了。五、注意及时复习巩固及时复习巩固识字效果也很重要。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一种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逐渐进行的过程。为了战胜遗忘,学生识了字以后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才能加深记忆。除了当堂对所学的生字进行复习巩固外,还要变换形式反复地复习巩固。巩固汉字不能单靠机械记忆,或反复单调的练习。除了抄写、听写、默写等方法,还应采用不同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复习。如安排一些“找朋友”游戏,即要求学生把一些字形结构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了解学生对字形结构的掌握;“贴树皮”游戏: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干上贴拼着,请学生把写有生字的小卡片贴上去,还有配对子,添砖加瓦等游戏。六、培养学生改错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增强学生改错意识,培养良好习惯。学生在作业中写错别字,一般说来,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改错意识。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等方法,更要督促他们养成勤于查字典的好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自我检查、改错的好习惯。当然,错别字的产生绝非一朝一夕,杜绝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有很多反反复复。因此,如果要有效地降低错别字的“发病率”,则依然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态度上认真,制度上严格,措施上有力,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文字一定会日益正确、纯洁和健康。
本文标题:浅谈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0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