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观摩报告8月20号我到母校进行教育观摩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听了母校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与地理教师一起学习,让我受益非浅。她们带来了新颖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理念,从老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也了解到要成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学当教师”也是一门学问。听课,我了解到:一、导入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为什么每位授课老师精心地准备,却产生不同的效果呢?我觉得是在导入这一环节有所不同。课程导入好的老师,能把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互动效果也好;一个好的导入还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减少焦虑和恐惧心理,重塑自信。如老师讲的《地球的运动》,她运用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导入,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二、教学理念要新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并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的习惯。如林老师让学生思考不同地方的气候,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进而得出结论。在引导学生获取新知时,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的特点,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发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现,不求统一答案,只求有所见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另外,教师还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三、教学资源选用合理。主要表现:一是插图及有关标注的使用;二是声音的有效使用。资源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如吴老师节选的地震录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烘托了课堂的气氛,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选了一些图,学生通过看图就更易分清和记住了知识,形象地理解了地震。这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一些社会知识,这就是教学资源选用合理的最好表现。四、在教学中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协调配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索,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我以往的认知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所以采用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步步为营,教师到达目的地,学生随之而到。听课,我体会到:一、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次听课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例如:在讲《气候变化》这一课题时,有的是从地中海气候导入,有的与我国的旱灾相联系。他们都是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开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最后再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发言热烈,思考积极,甚至能对不理解的问题,也敢于向老师提出疑问,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课堂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二、以问题为起点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倡导: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这次听课活动,大部分老师在设计问题方面做得比较好。采取“三分之一”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使学生变成了主体,由原来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探究,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比较高,学习的效率也自然就高。三、以学生为中心,把教材、教师、学生、课件融为一体,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在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文字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的作用是讲解教材,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并以此作为教学成敗的标志。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是“学生带着教材和问题走向教师”,教师更多时间是成长发展中的观察者,活动过程的设计者,解决疑难问题的帮助者,是向导和顾问。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仅是掌握,更重要是运用,让教材成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由“教本”转为“学本”。课件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得辅助手段。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教材和教师融为一体,在课堂上,教师运用语言、课件、表演等手段营造学习探究的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融入到这个环境中,自主、主动的借助学习工具教材、课件学习,课堂真正的会变成师生学习、交流、探究的学堂,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听课,我认识到: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当我听着这两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吴老师在教学《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异样的思绪。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当讲到地震中的老师的感人事迹时,全场一片寂静,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那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爱,那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把课堂气愤推向了高潮,让学生体会到老师那无私、伟大的爱,我们应该更加热爱尊敬我们的老师,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吴老师所执教的《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1、在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出示课题《地球的运动》。2、情景导入:用一位教师舍己救人的故事导入,让学生体会浓浓的师爱。3、师生互动感悟探究真理,出示了三个自学指导。4、学海拾贝、知识精华。5、巩固反馈。6、课后作业。7、板书设计等环节。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林老师在处理课文时分别采用了“说”、“采访”、“画”“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总而言之,在这次教育观摩活动中我所学到的东西数不胜数,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真的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
本文标题:教育观摩报告-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15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