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电视戏曲节目邓高旭【摘要】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华,源远流长。上世纪中国开播电视以来,戏曲就和电视一起丰富着电视荧幕,成为中国电视文艺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静静地欣赏戏曲成了一种奢侈。再加上,层出不穷的电视剧节目、娱乐节目的冲击,使得电视戏曲节目逐渐衰败。鉴于此种现状,本文试图从多重角度、多个方面来分析这一现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关键词】电视戏曲;现状;原因;措施一、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一)简述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歌德曾说,戏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的确,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将一个民族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和雕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又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等。中国戏曲艺术正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神之处主要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深刻的思想内涵、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例如“三性(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说”,“写意说”,“‘有声必歌,无动不舞’之说”,“移步不换形说”等等。陆炜(2014)提出戏曲真正博大精深的东西可表述为三个字:戏、曲、态。“戏”是指戏曲中戏谑的精神;“曲”即诗词曲之“曲”,是戏曲文体的骨干;“态”指的是戏曲中每一行当脚色都有的特定的身姿、步态与神态。这三者支撑着戏曲艺术的大厦。(二)戏曲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戏曲剧种,传统剧目更是数以万计。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出了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以现代生活题材为背景的现代戏。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最为流行,遍及全国。(三)戏曲艺术所体现的戏曲精神。戏曲艺术所体现的精神主要是人道主义。戏曲通过故事情节、艺术家的演绎、舞台渲染等手段来宣扬矢志不渝的爱情,褒扬人们平凡而伟大的理想,给弱者以同情,惩恶扬善,讴歌人性的真善美,痛斥人性的假恶丑。例如《义侠传》是讴歌英雄武松的,越剧《祥林嫂》是同情底层人物的,《西厢记》是描写情投意合的男女的爱情的等等。二、用辩证法分析戏曲节目与电视网络媒介“联姻”(一)电视网络媒介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戏曲节目。在戏曲艺术特征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戏曲的现场性,中国戏曲特别注重演员的当场表演。梅兰芳先生(1963)说:“人们在欣赏戏曲时,除去要看剧中的故事内容而外,更着重看表演……群众的爱好程度,往往决定于演员的技术。”演员的技术每一场都不尽相同,对于演员来讲,这是一种锻炼,也使得表演更具有创作性。同时,对于观众来说,每一次欣赏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体验。在剧场里,戏曲演出时,台上和台下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磁场”、一种“效应”,好的表演会使这种“磁场”、这种“效应”散发出最大的能量,感染到每一个在剧场的观众。然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的普及,舞台戏曲逐渐衰败。一方面戏曲节目与电视网络媒介的“联姻”使得人们在电视网络上便可以欣赏到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剧目,另一方面,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人们再无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欣赏戏曲,再加上很多青年一代的人不了解戏曲,也对戏曲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自戏曲节目与电视网络媒介“联姻”以来,传统的、具有现场性的、具有感染力的舞台戏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二)电视网络媒介的出现促使戏曲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在传统舞台戏曲受到严重冲击的同时,戏曲节目与电视网络媒介的“联姻”也使得戏曲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因为电视面对的是一个为数众多、层次复杂的受众群体。费泳(2010)中提出了电视传播的六个特点:1、以电子科技进步为依托。2、直接性、直观性与现场性。3、屏上展现人际交流。4、内容、形式的兼容综合性。5、顺时序的连续定期编播方式。6、电视传受之间的特殊互动关系。电子科技的进步使得电视网络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是电视传播的关键因素。电视传播的直接性、直观性、现场性不同于之前我们所说的舞台戏曲的现场性。电视传播的现场性是间接的,当然它所感受、体会到的没有舞台戏曲来得热烈。但在“远距离,共时空”的观赏效应上,电视直播是非常成功的,这是舞台戏曲所无法比拟的。屏上展现人际交流,使观众与电视实现“零距离”的突破。内容、形式的兼容综合性给电视传播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给戏曲电视剧的创新、尝试和突破提供了条件。因此,用辩证法的思维来思考,从另一方面说,戏曲节目与电视网络媒介“联姻”也促进了戏曲的传播与发展。(三)电视网络媒介与传统戏曲良性互动。电视需要戏曲为之充实进民族的血脉和营养,而戏曲也需要已走进千家万户的电视作为平台,来吸纳更多的观众、培养更多的观众,让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传承永续。因此,电视网络媒介应与传统戏曲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电视戏曲节目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戏曲人才少、观众兴趣度不够。人才流失的现象在戏曲界内普遍存在。面对现实的物质诱惑,不少戏曲艺术家将戏曲艺术商品化,颠覆了以往老艺术家对晚辈倾尽心力,无私奉献的传统,再加上昂贵的学费和以后事业出路的压力,打击了青年演员献身戏曲艺术的积极性,优秀的戏曲艺术家当然也会逐渐变少。同时,戏曲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老传统艺术,不可避免地与现代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在多种娱乐形式充斥的今天,年轻一代观众收看戏曲的节目越来越少。他们认为戏曲不吸引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节奏缓慢、情节拖沓、唱腔难懂,剧中的审美情趣已与他们的生活相差太远,这种艺术形式也不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二)广告收益下滑、资金缺乏。由于戏曲节目受众的局限性,形成了恶性循环。电视戏曲节目收视率不高制约了广告商投放广告的积极性,资金不足便会导致投入不足,投入不足便会导致节目质量不佳,于是收视率便会更差,如此恶性循环。(三)娱乐、电视节目的冲击。强大的社会压力使得在现代都市中生活的人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没有闲暇的时间来慢慢欣赏这些节奏缓慢、情节拖沓、唱腔难懂的戏曲。同时,一天辛苦工作过后,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够让人放松、让人娱乐或者是让人能有些体会、感悟的节目,而不是使人的情感处于悲伤、低沉中的戏曲群节目。例如热播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都能让人释放压力、开怀大笑;如《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亲子类的节目不仅让人们体会到亲人之间的温情,更能传授一些育儿经验,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再如《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也能让人们增长见识、提高修养,再加上电视剧、电影等等。这些都严重的冲击了电视戏曲节目,使得它日渐衰败。四、电视戏曲节目的出路(一)培养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让戏曲走近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这一大舞台,推动戏曲的传播与普及,培养更多的戏曲观众。当然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引导年轻的观众群,要让年轻人喜欢戏曲。要想达到这一点,必须要让他们对戏曲有所了解和接触,其次才有产生兴趣的可能性。第一、我们可以让戏曲走近校园,或是在校园内开办戏曲兴趣班,这样有益于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和兴趣的培养。第二、在戏曲的题材内容上也应该加以拓展,现在适合年轻人的剧目太少,老戏迷们喜爱的传统戏已经不再受现在年轻人的青睐了,我们要以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创造大量年轻观众更喜欢的反映当代生活、融合现代艺术理念的好戏。只有内容上有吸引力,同时在形式上也做相应的改变,可以把流行音乐嫁接到戏曲里面,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让古典和现代相融合,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戏曲的向往。(二)电视戏曲节目娱乐化。李威斌(2014)提出了使戏曲节目娱乐化的主张,他认为应该在戏曲节目中融入娱乐元素,打破传统曲艺节目的制作方式,为曲艺节目开辟一条符合年轻观众口味的路子。戏曲娱乐化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例如戏迷擂台赛、融入主题人物的背景故事等。(三)突出戏曲节目的闪光点,使其具有时代性。在当下媒体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历史时代形势中,戏曲中所变现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应该得以强化和表现。电视戏曲节目工作者要担当起这样的工作使命,对荧幕上的戏曲进行重现、继创或再创,特别是对传统戏曲时代性的再创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内涵紧密联系时代脉搏,吸引当代观众。电视荧幕应该面对整合社会的戏曲文化,场上场下、台前台后、演员观众、戏史戏俗、雅俗共赏。(四)戏曲与多媒体紧密结合,扩大传播渠道。在当下媒体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媒体的力量越来越重要。例如,在公园、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都可以设置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放映电视戏曲节目,有利于它快速和广泛地传播。除此之外、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也是很好的传播渠道,特别是近来新兴的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也有利于戏曲知识的传播。五、总结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从多个方面来寻找电视戏曲节目的出路,使得传统戏曲与电视媒介在对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电视戏曲节目迎来一片广阔的天地。【参考文献】[1]陆炜.戏曲艺术博大精深论[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4(3).[2]郑法祥口述、刘梦德记录整理《谈悟空戏表演艺术》,第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3]费泳.戏曲电视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硕士论文2010.[4]李威斌.电视戏曲节目娱乐化及其思考[J].视听研究.2014(8).
本文标题:浅谈电视戏曲节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18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