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选择及呈现方式导论+文献综述
一、研究缘起(一)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余年历史的结晶,是无数先人智慧的集合,有着无以伦比的魅力,是当今世界文化舞台上的瑰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而小学教育,不仅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而且也是一个人的个人人格、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成型阶段,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成长,以及一个独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的树立,对于学生的人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绚丽多彩,有着独有的魅力,在其中,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以及特点极为鲜明的中国特色,且内容多样,形式多变,多以教人向善、劝人学好为主要的精髓追求,有着鲜明的儒家和道家的风骨,有利于一个人健康、向上、完善的人格的养成。正因如此,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小学阶段教育相结合,就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小学生的未来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以语文课程的教学最为富有人文情怀,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教学有着极为显著地区别,因此,语文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小学教育相结合最为理想的切入点。通过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与语文水平,提高其知识储备,加强人文熏陶,而且还能以其中的精神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得小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够得到有效地教育,指引其未来的人生道路。居于这种情况,在研究和实践中,中华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课程的结合,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目标,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以期能够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有效地道路,将绚烂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今的小学教育相结合,最大程度的保障和促进学生人生道路的发展,尤其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科学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此后,这一内容再次得到了发展,更为具体,其体现就是2006年3月,我党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褒荣贬耻、我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首次全面的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二十四字方针。就本质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过我国长期的实践后,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道德体系的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达成果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非是凭空而来,或者是单纯的理论创新,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基础。历史上,无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对于道德层面进行了不断地强调和深入的阐述,使得社会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强调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在会议中,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由此,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得以正式提出。胡锦涛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努力地践行八荣八耻,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一定要围绕八荣八耻紧密进行。此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发展和实践,在党的十七大中被进一步的确立,被赋予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地位,并且被视为“兴国之魂”。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已经得到了极大推广,多种形式的教育也逐渐展开,对于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体现,因此,两者都是中华文明璀璨的组成部分,追求的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赋予一个人以完善、健康的人格,若想有效的实践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的基础做起,方能得到有效的进行推进和发展。正因如此,发展小学阶段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成分,就是当今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二)基于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关注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尚未形成稳定、全面的人生观念,且随着身心客观上的发育,其价值挂、人生观、世界观处于一种极为不稳定的状态,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变化。客观而言。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体系的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客观世界的多种因素和条件都会对其造成一定得影响,但毫无疑问的是,教育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更为突出而明显。如今,虽然国家已经大力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克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于少年儿童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是客观而言,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得成效,但是离预想中的效果而言,仍然存在着一定得差距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完善和发展,以期能够最大程度的取得设想中的效果。对于小学教学而言,其直接关系到一个学生未来人生的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内容,是一个得以成长的基础,但是,由于小学生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单纯的进行此类教育,无疑是低效,而且是不适应客观要求的。在这种情况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相关思想政治理论和思维,就可以将其中存在的价值取向进行较为主观、清晰地展现。无论是任何时期的任何价值观理论,虽然其价值的取向和展现的形式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但是究其本质,都是以人性作为基础,而后对于生命的发展、人生的价值进行研究和思索,这不仅展现了其在理论上的合理性,也赋予了自身以强烈的说服力。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伟大作用,在党中央政治局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后,教育部也对于发扬和完善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制定了相应的指导纲要,高度的强调了进行中华文化内容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对于实践的具体思维、方法、措施、内容、保障等情况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和指导。就内容而言,小学阶段的教学较为生动有趣,而中华传统文化也具有着无比的魅力,因此,两者能够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保障小学生能够学习到相关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个人的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最终拥有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基于对个人研究兴趣的关注对于小学教育而言,由于其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因此,笔者对此进行了极大地关注,但是客观而言,如今我国小学教育虽然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从本质上影响了小学教育的质量,需要我们给予正确的认识。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应引起我们重视的,就是当前小学生缺失了有关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知识。最为客观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当前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课文时,如果不借助老师的讲解,或者是工具书的运用,就很难理解其含义,或者是虽然理解含义了,但是对于其中的具体内涵,依然是似懂非懂。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那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极易出现断层的危险。此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精髓和体现形式,若想正确的了解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就必须对于其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否则,就无法准确的掌握其中的精髓和核心内涵。自古以来,作为一个崇尚道德的民族和国家,在世界的历史舞台中,中华民族拥有最为丰厚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中有着厚重的德道理念,虽然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和波折,但是却经久不衰,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列宁所言:“应当明确的认识到,只有确切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刁`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无法完成这项仔务。”。从我国先贤的《道德经》、《论语》,到古代儿童必须学习的《三字经》、《千字文》,都有着极大篇幅涉及到道德的教育和完善。如今,虽然国家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作用,且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但是,应试教育依然在无形中阻挡了这些理念的发展,成绩依然是家长和教师最为看重的内容,虽然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目标,甚至是一个理想,经过了长达数十年的实践,但是实事求是而言,现在的教育,依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局限性。这是当前我国教育最为严重,也是最为紧迫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采取各种措施予以解决。但是,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复杂而长期的,社会实践对其也会产生极大地影响,所以,其不会脱离社会实践而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加强当前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而传统文化,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有效地方式,即生动有趣、容易使得学生接受,而且还可以起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四)基于对相关学科研究的关注教育学是社会科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更是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客观而言,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衡量标准,但是,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时期,进行的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教育,其根本目的,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还有着对于价值观的影响和塑造,可能这种价值观并不会在教授的过程和内容中得到直接的体现,但是,却一直客观的存在,虽然可能只是以隐藏的方式表现,因此,从理论而言,这可能并不是一种直接的价值体现,但是却是一种深刻的价值诉求,归根到底,也是人类对于自我生命的诉求。正因如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深刻的诠释了这一点,要求我们必须基于人性的基础去进行理解和思考,不能将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思想政治观念,紧紧地当做一种表象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学这一学科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仍然是对于知识的讲授,虽然树立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实际上,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都是紧紧地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分数这一目的而展开的,存在着极大地不足和漏洞,急需我们加以克服和完善。在古代,包括《三字经》和《千字文》在内的德育教育,或者说是人文主义教育一直是教育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但是,随着五四运动的展开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涌入,这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逐渐被自然科学的教育所代替。此外,随着新汉语和简体字的发展和应用,基于文言文和繁体字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降低,这也是当前教育学中存在着的一个极大的问题和不足。二、研究问题本次研究,主要从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蕴含着的传统文化的内容,重点研究其内容的选择,和已经选择内容的展现方式,主要的研究问题有以下几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2·当前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包括展现方式、分类、结构等内容;3·分析当前当前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内容选择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探究导致这些不足和缺陷产生的具体原因。4·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现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轨迹进行相应的研究,探究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相应的思考和借鉴。三、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单独教授语言知识的学科,而且被赋予了传承的重要任务,且有着对于学生进行道德培养的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选择及呈现方式导论+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2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