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毒品,成瘾与康复第三章吸毒与成瘾概述药物成瘾成瘾(Addiction),现在没有一个固定的、被普遍接受的观念,主流观点认为:“成瘾是一种强迫性行为,可以是对赌博、网络、游戏、图片等非物质的欲求行为,亦可以是涉及到诸如药物等所有物质的滥用;可能不产生生理依赖。”成瘾意味着损伤的危险,所以必须立即停止。药物成瘾(DrugAddiction)主要是指强迫性地服用药物,包括服用过量,服用频率过高,并且较难从药物作用中恢复过来。表现为不可遏制地应用偏爱的物质和难以自制或难以矫正使用行为,为获取精神活性物质达到感觉良好或避免戒断痛苦之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典型情况是耐受性增高,并在物质使用中断后常出现戒断症状。成瘾者的生活可能完全由物质使用主宰,因而严重影响,甚至抛弃了其它重要活动和一切责任。也有学者认为:成瘾(Habituation)主要之精神依赖性,强调依赖者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是导致药物成瘾的关键因素,本质是一种以中枢神经适应性或可塑性(AdaptabilityorPlasticity)改变为基础的慢性、复发性脑病。然而在很多研究报道和综述性文章中。常常将“药物依赖”与“药物成瘾”这两个名次交替使用。第五章吸毒与复吸原因分析吸毒人员的总体特征吸毒人员在躯体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和社会特征上与正常人相比有着显著变异。(一)躯体特征长期吸毒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同时伴有机体其他器官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吸毒人员常表现为精神萎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障碍、性功能障碍和免疫功能低下等。吸毒人员最常见的是滥用毒品导致的各种局部与周身感染。(二)心理特征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毒品强烈的刺激作用,吸毒人员有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即“欣快感”,随着毒品对人的躯体的毒副作用,最初的欣快感不断减弱或消失,代之以焦虑、沮丧等情绪特征。吸毒人员为追求原有的心理体验或避免生理不适仍强迫性吸毒,造成心理依赖。毒品依赖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异。(三)行为特征心理依赖是吸毒人员产生强制性觅药行为的决定因素,吸毒人员吸毒后表现最突出的精神障碍是幻觉和思维障碍、能力和效率下降以及人格衰退。1、情绪方面:冲动、暴躁、易激惹、情绪波动大,悲观、抑郁、有自杀倾向,常有焦虑、烦躁、空虚、无聊等不良情绪和状态。2、人格衰退:吸毒成瘾后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毒品,失去了人格,失去了尊严,责任心丧失,道德沦丧,为了毒品不惜违法犯罪。3、意志活动:劳动力下降,孤僻、懒惰、无上进心,除毒品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终日醉生梦死,如同行尸走肉,丧失社会功能。4、思维方面:偏执、多疑,逃避的同时孤立自我,远离亲友,亲近吸毒群体,常讲谎话、假话。(四)社会特征1、年龄:20∽30岁是吸毒的多发年龄段。尤其是20∽24岁的青年人,开始喜欢独立生活,好奇心强,缺乏社会经验,没有责任负担,判断力和预见性不强,故很容易被诱惑。2、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因为男性比女性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多,经济收入和自主权比女性高,冒险和追求刺激的欲望比女性强,得到社会容忍的程度比女性高。3、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程度越低,吸毒的可能性越大;文化程度越高,吸毒的可能性越低小。4、职业:大部分吸毒人员属无业人员、社会闲散人员或就业不稳定者。但近年来吸毒人群开始向社会中高收入人群蔓延,涉及的职业也更加广,如医生、公司白领、公务员等都有吸毒现象发生。5、家庭背景:有家庭不和、父母离异、教养无方、家庭中有吸毒人员等情况的,特别容易沾染毒品。6、婚姻状况:吸毒人员中未婚、离婚、婚外同居等形象居多。7、经济状况:吸毒耗资巨大,吸毒人员多数经济条件较好,用完积蓄后,相当一部分钱的来路是非法所得,如放赌债、放高利贷、敲诈勒索、盗窃、抢劫、涉足不健康服务行业,再如贪污受贿、借贷不还、侵占集体利益。吸毒人员所处的群体,大部分是低素质群体,不良的交往便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女性吸毒女性吸毒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犯罪、治安状况的标志。女性吸食新型毒品人数迅速增长的同时,低龄化趋势亦十分明显,一方面预示着新型毒品滥用流行蔓延加快;另一方面势必将进一步引发更为复杂的社会和公共问题。如浙江省2005年至2008年查获的未成年吸毒人员中女性占比高达55%,年龄最小的才13岁。女性吸食新型毒品较之男性有更强烈的“被动吸食”特点,她们大多为男性权利主宰下的新型毒品消费市场的受害者。(一)新型毒品的“助性”效应1、为男性吸毒助“性”的受害者海洛因吸食过程中,女性吸毒“助兴”和“助性”的娱乐效果基本没有,吸食男女比例一般是8∶2,几个男人在一起也可以吸食。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则属于兴奋剂和致幻剂,多在娱乐性场所或聚会活动中群体使用。新型毒品吸食者在超强超重的音乐刺激下,情绪高涨、容易冲动,性行为发生率几乎百分之百,吸毒女性“助兴”和“助性”的娱乐色彩十分明显,吸食男女比例可高达5∶5,在娱乐场所消费的男性吸毒者一般都会召陪侍“小姐”,并引发一些“诱奸”、“强奸”的不法行为。受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药用机理差异的影响,新型毒品吸食女性在歌舞娱乐场所从业经历的比例要比传统毒品吸食女性高出许多。从上述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与男性吸毒者相比,女性吸毒者的性别不平等无处不在,娱乐场所的女性陪侍者乃至商业“性”交易者成了新型毒品的最大受害者。这也是新型毒品吸食女性迅速攀升和低龄化趋势明显的最主要根源。2、严厉的性罪错惩罚在新型毒品吸食过程中,女性大都存在卖淫、性行为混乱等行罪错行为,儒家道德规范影响下,社会对女性的性罪错态度要比男性严厉的多,对女性吸毒者重归主流社会的支持要比男性吸毒者低的多。女性吸毒后多被强加上“行为不检点”的责难和污名,极少有人视她们为男性男性吸毒的受害者;而男性吸毒后,女性在“为夫、为子、为家”的牺牲精神影响下,大多会盼其有“浪子回头”的一天。由于社会性别因素对男女道德规范的约束差异,女性吸毒者的心理不安全感要比男性吸毒者更严重,她们大多不能过上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女性在情感方面较强的依赖性又使得她们更需要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对家庭更具有一种特别的依恋感。家庭对她们吸毒和性罪错的不原谅,给她们以沉重的打击,是她们自暴自弃的最直接原因。此外,由于女性的生理、性别特点,她们还肩负着为家庭传宗接代、照顾子女的责任。吸毒女性由于长期吸毒、卖淫,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患性病、传染病比较普遍,这也使她们在组建家庭、生育养育等问题上顾虑重重,比男性吸毒者承受更太多的煎熬。(二)被动从属的社会角色定位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男女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地位以及和这种地位相适应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必然会对男女两性形成不同的社会期望。这种期望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对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刻板印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受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整个社会结构都都有利于男性,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和期望具有从属性、被动性的特点。这种从属被动的角色定位从根本上讲并非基于非理性的性别歧视,而是基于男人的支配地位。而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很多时候又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人际关系具有表面化、随意化、个人化的特点。在强烈的被动依附心理和人格支配作用下,女性对陌生人社会交往的诸多不良现象不能上升到本质,很容易轻信并依附上道德品行不端的人,增加其上当受骗的可能性。其中女性吸毒者受异性不良交往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许多女性染毒的原因都是由于被动依附这一人格弱点的深化或畸变而引起。新型毒品信息传播有不同方式,主要是其她吸毒者的言传身教和潜在吸毒者的观察。我国女性吸毒行为的被动性特点十分明显,其中最主要的危险人物是吸毒女性的男朋友、丈夫、性伴侣、家庭近亲属等角色。尽管女性在初次接触新型毒品时,多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戒备心理,但在追随、顺从男性的传统意识影响下,她们多会被吸毒场所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氛围所诱惑,产生好奇想尝试的心理。在朋友“不上瘾”的劝说下,她们多会因拉不下面子(从众依附)或冲动无知而“入乡随俗”,走上盲从、被动吸毒知直到最终成瘾的路子。对女性吸毒人员的抽样调查表明,女性感染毒品的途径有三分之二是男性“带路”所致。此比例远远高于同样情况的男性调查组,女性作为男性主宰下的新型毒品消费市场受害者的角色轨迹可以说是清晰可辨。(三)感性行事的冲动情绪由于传统社会在男女性别角色塑造上的标签化差异,与男性理性的人格特征相比,女性从小接受情感方面的信息远多于男性,情感世界更为丰富。这种性别差异培养的负面影响之一,便是导致女性在对生活中重大紧急事件进行伦理判断时,不如男性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目的性,她们常常不是求助于规则和原则,而更为通常会受到喜恶感的影响。女性在面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负性生活事件时,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给她们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加之她们本来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理和心理成熟异常及自我控制能力相对弱化,无力改变现实的苦闷焦虑和悲观绝望,使她们更易冲动、放纵、失控和感情用事。如许多女性吸毒者染毒的原因是和屡劝不改的吸毒丈夫赌气,是为加强或保持和吸毒伴侣的亲密关系等。某国外女星也在其自传中坦言:“吸毒是为了挽救婚姻,是为和丈夫之间的牵绊更加牢固”。对女性行为个体而言,感性“吸一口毒”都是极为危险的,心理防线的溃败往往是成瘾习性的萌芽。吸毒成为她们排解情感郁闷、缓释种种不幸、求的精神“解脱”的最佳方式。更为可怕的是,在女性“毒友圈”里,由于大家都是在消极地“享受”、“逃避”不愉悦的感受,吸毒甚至成了她们彼此间“沟通和交流感情”的工具。这种毒友间的接纳和认同会极大地消除她们内心的不适感,增强吸食的心瘾魔力。(四)就业的社会歧视1、女性初次就业的歧视女性吸毒者中外来流动人口占大多数。受社会资源匮乏、文化水平较低、社会经验不丰富的限制,外来打工女性在就业和社会活动中较之男性处于劣势。她们怀着理想、欲望和冲动涌入城市的繁华中来,然而往往只能在洗头房、酒店、练歌房等服务性行业被当做初级劳动力使用。快节奏的生活、过重的工作负荷、微薄的收入、窘迫的生活境遇等一切不如意都与她们“进城”的初衷相悖。这种就业的歧视,一方面导致这些女性精神压抑,焦虑的情绪往往使她们的应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纸醉金迷之处,往往又是毒品最易流行的地方,面对巨大的贫富落差,极易被“及时享乐”、“笑贫不笑娼”的颓废观念感染。加之女性虚荣心强,爱炫耀自己,喜欢被别人注意的性格弱点,当她们对物质方面的要求超过其自身合理收入的范围时,或者是当不能用合理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对物质的欲望时,一旦经人诱惑或受朋友圈的影响,便会激起年轻女性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参与和冲动。女性吸毒正是自我控制弱化再加上适合机会的产物。与辛苦的打工相比,“陪嗨”是一种即轻松而又收入高的生计,女性们几乎不需要任何物质成本的付出,却可以换来最大的物质收益和精神享乐。这种与享乐主义相契合的拜金主义元素,为吸毒女性打造出一座可无责任地进行娱乐消费、充分自由地享乐和狂欢的海市蜃楼,它不断地激发女性吸毒者去满足物质享受、缓解身心压力、在虚幻中极度宣泄的享乐主义的欲求。这种定型了的实用主义金钱观、奢靡化消费取向和职业取向产生了大量伦理问题和精神污染,成为吸毒女性难以再主流社会体系中自食其力的思维障碍,是她们难以走出毒品世界的重要原因。2、戒毒女性再次就业的歧视和排斥吸毒女性经过他律的强制隔离戒毒后,社会对她们普遍的歧视和排斥态度使她们在重回社会的就业问题上也存在着诸多障碍。某些部门和单位在招纳就业人员时,常常把她们打入另册,使她们根本没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就业机会,导致走出戒毒所后无所事事的女性被禁锢在自卑、孤独的空虚情绪中。为寻求心灵的慰藉,她们往往会再次吸毒。即使有些吸毒女性不甘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为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生存的空间和位置,无奈选择相对自由的做生意来解决生计问题,然而面对生意场上残酷的竞争、纷繁的应酬、尔虞我诈的较量,她们往往也会因为压力过重而重蹈吸毒覆辙。(五)亚文化群体新型毒品亚文化群体主要是指娱乐场所的亚文化圈。在新型毒品亚文化情景中,群体的示范效应为女性提供了学习、强化吸毒越轨行为的社会环境,和从常态的社会责任义务中获得
本文标题:毒品,成瘾与康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3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