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毕业论文--试述邓小平政治改革思想
学习中心:分数: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目试述邓小平政治改革思想学号学生姓名导师姓名2014年11月1日第2页共11页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4年11月1日第3页共11页【论文提要】经过“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国家百废待兴,人民要求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国内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明显地变化,而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政治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体制的要求。邓小平不失时机的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同时邓小平还提出将政治体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渐进地推进。邓小平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的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解决”。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过去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现在的形式发展了,党的事业前进了,必须对这种体制改革。“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1]【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思想探讨[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共11页【目录】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5(一)官僚主义.......................................5(二)权利过分集中...................................6(三)家长制现象.....................................6(四)领导干部终身制.................................6(五)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6二、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独特智慧...................7(一)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7(二)正确区分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权力结构体制的改革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性策略...................................7(三)依法治国.......................................8三、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实践意义...................8(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问题.....8(二)关于反腐败斗争政治性质的问题...................9(三)关于扩大基层民主的问题.........................9(四)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问题...........10参考文献...............................................10第5页共11页众所周知,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大体上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初建于新中国诞生之际,形成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又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中不断得到强化。这样的政治体制,是一种党政不分、权责不明、过分集权的体制。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实行所谓党的“一元化”领导下,更是把这种体制推向极端,使其弊端充分暴露,以至于酿成对党、国家、民族的空前浩劫和巨大灾难。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然而,在我们党提出和实行工作重点转移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遇到了来自传统政治体制的强大阻力。传统政治体制成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障碍。邓小平正是在冲破这些阻力的斗争中,在如何防止“文化大革命”悲剧重演的历史反思中,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思想。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式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搞四个现代化,把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地转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非克服官僚主义这个祸害不可。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他在讲话中还突出地强调了解放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法制建设等问题。这篇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实际上是全会的主题报告,它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闸门。江泽民曾高度评价说: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认为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不少弊端,必须针对这些弊端进行改革。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官僚主义。对于官僚主义,邓小平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5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1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共11页好摆门面,徇私行贿,贪赃枉法。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的存在官僚主义现象,严重的败坏了党的领导干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是生长在党和国家肌体上的毒瘤,必须予以切除,才能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二是权利过分集中。关于“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邓小平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邓小平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当前权利过于集中越来越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所以必须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三是家长制现象。说的是对于上级的决定、指示,下级必须执行,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党内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一些同志犯严重错误,同这种家长制作风有关,就是林彪、江青这两个反革命集团所以能够形成,也同残存在党内的这种家长制作风分不开。总之,不彻底消灭这种家长制作风,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什么社会主义民主。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党内存在的家长作风的严厉批判,并且明确指出要消灭家长制作风。四是领导干部终身制。1980年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长远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让比较年轻的同志走上第一线,老同志当好他们的参谋,支持他们的工作,这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制度中的弊端,夺取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地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4]如果不坚决改革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辞去他担任的最后一个职务——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身体力行地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中、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稳定起了关键作用。五是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曾指出,今天所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搞特权,就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主义传统比较多,[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共11页民主法制传统很少。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解决制度问题。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现象仍然存在于许多地方,拥有深厚的现实土壤,严重的破坏了社会的公正,危害了社会和谐。之所以存在这些现象,邓小平认为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制度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着重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问题。二、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独特智慧认真研究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可以总结出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智慧。(一)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我国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起步的,当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也逐步暴露出了我国旧的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诸如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效率抵下,法制不完善等等,从而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解放。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推进经济体制和其他社会体制的改革顺利发展,四个现代化就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就没有前途和希望。从世界范围来说,从80年代末起,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严峻考验,遇到了重大的挫新。邓小平指出,不是社会主义本身没有生命力了,而是我们过去的一些具体的体制,限制和约束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只有对过去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二)正确区分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权力结构体制的改革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性策略。社会主义基本的政治体制与国家权力结构体制是好的,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评价,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科学理性分析的结果。这一评价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明确指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是社会主义权力结构体制层面,改革重点应是行政管理体制层面,对这一层面的划分关键是首先既肯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坚定了改革的信心,但同时也明显地承认有不完善之处,指明了改革的内容。邓小平指出,其实有些事情,在某些国家能实行的,不一定在其它国家也能实行,我们一定要切合实际,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决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如西方的民主就是第8页共11页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邓小平清醒地看到,如果我们现在十亿人搞多党竞选,一定会出现‘文化大革命’中那样‘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还有什么精力搞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地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最大限度地保证政策的正确性,如果出了偏差也能及时有效地予以纠正。邓小平在肯定我们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我们在行政管理体制层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阻碍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三)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这一命题。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得我国的法治传统很少。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的长期广泛存在,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妨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邓小平指出:“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要使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保证人民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依法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政府和企业的权利。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党的十五大报告论述了依法治国的内涵:一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二是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事务,三是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政治方向。正是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长足进步,如领导干部年轻化,民主监督制度得以发展,同时我们还应清楚的看到,我国
本文标题:毕业论文--试述邓小平政治改革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37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