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机遇、挑战与战略转型
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机遇、挑战与战略转型中国金融业“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由于金融业“走出去”具有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功能,同时,金融也被视为全球经济的“命脉”,因此,金融业“走出去”对中国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亚洲其他国家对外投资的经验也可以看出,金融服务业属于对外投资中的“先行产业”,对于其他行业海外投资和国际化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报告将对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包括主权基金、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等)海外投资的情况进行回顾,并根据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产业的走势,对我国金融业海外战略布局进行分析和建议。一、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概况在2000年以前,中国的商业银行经历了不良资产剥离,并开始了股份制改革。此后,各大商业银行(主要是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明显加快了国际化和海外布局的步伐。尤其是2009年前后,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的规模更大,也更加引人注目。Mar.28,2011@gmail.comPolicyBriefNo.2011.0162图12006-09年中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7年,中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只有16.7亿美元,而到2008年和2009年,则分别达到140.5和87.3亿美元。造成中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在2008年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非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引致需求。中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与非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几乎是同步的,为了满足非金融企业“走出去”产生的信贷及其他金融产品需求,中国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加快了海外布局的步伐。从并购数据来看,这一工作应该是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出于统计口径等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反映出来。二是中国投资公司的成立。在成立之初,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投公司并没有在海外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只进行了黑石和摩根士丹利两笔投资。2009年,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基本清晰之后,中国投资公司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中投公司公在2009年一年,就在海外投资了65.38亿美元。三是金融危机对许多金融机构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资产价格处于低谷,尤其是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补充资本,选择性地出售了亚洲资产。中国金融机构借此机构出后,一来可以“抄底”,二来也是借全球金融危机的机遇进行全球布局。其中就包括中国建设银行收购美国国际信贷(香港)有限公司的交易。3到目前为止,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可以说有得有失。从不足的一面来看,主要是各大金融机构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形势估计不足。在2003年以后,中国非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井喷”,并在2003-09年间持续增长。中国金融业没有能够在这一轮直接投资的高潮之前完成海外布局,实质上是失去了一轮增长的时机。由于本土金融机构海外经营基础薄弱,使得许多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尤其是对外并购)中不得不依赖外资金融机构的信贷和专业服务。当然,从中国对外直接和非直接投资的趋势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非直接投资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增长潜力,从这一点看,中国金融业目前加快海外布局的努力,无疑是给未来全球竞争力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图22000-2010年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金额单位:亿美元说明: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这里的数据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并不一致。数据来源:根据附表1整理。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并购是中国金融机构采取的主要形式。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从2006年开始就明显上升,当年海外并购金额达到12.6亿美元,而2007年则更是达到了历史性的149.54亿美元。对外并购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取决于个别金融机构的成长模式,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在进行海外战4略布局的过程中,中国工商银行广泛采取并购的方式,在2000-2010年间,共完成并购金额72.44亿美元,占所有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34.2%。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主权财富基金运作模式的影响。中国投资公司成立以后,主要是通过基金投资等方式进行股权投资,在2007和2009年分别入股摩根士丹利56亿美元和12亿美元,占到2000-2010年间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32.1%。图32000-2010年间中国主要金融机构对外并购金额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根据附表1整理。也就是说,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金额明显受到了个别机构的影响,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国际化程度与海外并购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异。2007年以后,由于中国投资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海外并购的步伐放慢,直接导致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金额的下滑。二、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机遇根据日本等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经验,大致上可以把金融机构国际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海外探路的阶段,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熟悉当地经营环境。既可以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并购的方式,获得在当地的经营权。第二阶段是服务本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阶段,以国内“走出去”的企业为服务对象,“随船出海”。第三个阶段是本地化或国际化经营阶段,金融机构在宗主国扎根成长,成为本地化或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目前,由于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在国外经营的许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因此还不能说完全走出了第一阶段,说中国金融业仍然处在第一阶5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更为恰当一些。在这过渡期中,中国的金融机构除了继续争取在各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私人银行等方面许可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迅速增强在海外服务中国企业的能力。当前,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海外拓展、提升面临一些比较有利的条件,也是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和国际化的机遇所在,如果把握得当,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中国金融业已成功在海外立足。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海外资产和利润的比重逐步上升。2009年底,中国银行海外(含港澳)资产和利润分别占到总资产和利润的20.07%和24.57%。同时,中国工商银行则分别占到3.27%和4.74%。从这两家商业银行海外资产和利润占比的情况来看,国外经营的盈利状况要好于国内。中国金融业立足海外的另一个表现,则是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采取了并购的方式进行海外投资,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已经有了在海外成功并购的经验。表现之三是中国金融机构正在全方位“走出去”,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到金融服务机构(中金公司)都是加大海外布点和投资的力度。表12009年底中国四大商业银行资产和利润分布情况单位:亿元,百分比总资产总利润海外资产海外利润金额占比金额占比中国农业银行88825.88649.92409.030.466.000.92中国银行87519.43853.490.0020.070.0024.57中国建设银行96233.551068.362344.602.4412.831.20中国工商银行117850.531293.503857.253.2761.254.74数据来源:根据四大商业银行年报计算。当然,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梯度性,在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步伐较大,相对而言,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海外投资的步伐要小一些,海外机构的盈利状况也不如国内。第二,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次贷危机为起点的全球金融危机,加上由此引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重创了欧美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从2008-09年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的情况来看,中国金融机构只是抓住了其中相当小的一部分机遇。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和2009年,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金额反而从2007年的高点上急剧下滑,只有24.99亿美元和12.9亿美元。从全球金融行业并购的情况来看,金融危机的确造成了全球金融业并购数量和金额的下滑,2007-2009年间全球6金融业并购数量从2121件下降到1728件,金额则从5489.01亿美元下降到1105.55亿美元,2009年的并购金额只有2007年的20.1%。尽管如此,下降幅度也比中国小得多,中国金融机构2009年海外并购的金额只有2007年的8.6%。表2金融危机前后全球与中国金融业并购数量与金额单位:个、亿美元全球中国数量金额数量金额200616613169.20212.60200721215489.015149.54200818873114.09224.99200917281105.55212.90数据来源:世界投资报告,2010;中国数据由作者整理、计算。这说明两点:一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中国金融机构对形势判断不准确。主要是由于对各国中央银行(尤其是美联储)的政策力度估计不足。由于美联储的强力支持,金融危机的不良后果要比预想的轻得多。二是中国金融机构对于金融危机的扩散机制把握不准确。金融危机以后,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是欧美的金融机构。由于低杠杆率和全球化程度低等原因,亚洲的金融机构受到的冲击是非常有限的。以日本为例,金融危机反而使日本金融机构加快了海外并购和收购本地外资金融机构分支的步伐。所幸的是,从目前欧美国家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的状况来看,过度注入流动性并不能掩盖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的内在虚弱。它表现在高失业率、金融机构盈利状况低等各个方面,据此判断,全球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并不会在短期内消失。此外,受实体经济的拖累、巴塞尔III带来的增资压力和新的银行业监管规定。在2019年以前,欧美商业银行面临的压力都不可能减轻。因此,在这一期间,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并购机会,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金融机构带来的是持续的机遇。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而言,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购机会可能会持续、广泛存在。表32006-09年部分银行回报率和杠杆率变化单位:百分比、乘数股本回报率杠杆率2006200720082009200720082009美国银行15.610.22.32.711.310.99.9法国巴黎银行21.119.66.610.820.335.233.7汇丰控股14.715.16.54.916.820.720.77从美国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和汇丰控股的股本回报率和杠杆率来看,欧美以及全球的商业银行仍然没有走出金融危机以来的低谷,三大银行虽然在2009年回报率都有所回升,但是速度缓慢,而且回报率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此外,从三大银行杠杆率变化的情况来看,欧美商业银行去杠杆的进度并不顺利,尤其是法国巴黎银行,杠杆率变化很小。第三,非金融业走出去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新要求。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0年我国非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为59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588亿美元。由于2003~09年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迅速发展,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在海外资产规模不大、信用记录不完备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要想在海外获得金融支持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根本就无法在海外获得金融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授信”、“内保外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这就需要中国国内的金融机构能够在海外有分支机构来完成相应的操作。除了信贷供给之外,非金融企业对外投资对金融业提出的另外一个需求,是相关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内的投资银行)能够对海外投资、并购提供咨询服务。目前,中国海外并购的绝大多数交易,都要依赖外资投资银行、法律顾问,国内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服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三、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的挑战与转型中国金融业自身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提高,以及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为中国金融业海外发展和国际化经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中国金融机构要想在海外有长足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可以说,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国金融企业的海外布局具有战略意义,也需要自身的战略调整:第一,要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结构调整。在国内经营过程中,大多数商业银行形成了过度依赖存贷款的经营模式。2009年底,中国四大商业银行的负债中,存款都占到了接近90%的比例。同时,贷款所占的比例
本文标题: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机遇、挑战与战略转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4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