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毕节市喀斯特山区防洪工作的思考
毕节市喀斯特山区防洪工作的思考曾友华贵州省毕节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551700【摘要】防洪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针对毕节市喀斯特山区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现状,对抗洪抢险救灾工作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关键词】防洪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一、概述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海拔从西向东逐渐降低,境内山峦重叠,沟谷交错,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兼有伏流暗河,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地貌。境内平均海拔1400米,最低海拔457米。全市高原山地占93.3%,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水系,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毕节市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01.8~1780.2小时,年平均气温10.5~15.0℃;年平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无霜期205~297天。全市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6.23%。毕节经济欠发达、欠开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人水矛盾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毕节市水旱灾害频繁,每年都有洪涝和干旱灾害交替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二、洪涝灾害的主要特点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毕节市洪涝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山洪灾害频繁。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是山洪灾害易发区。历史上汛期山洪频发,造成河道洪水漫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造成房屋损毁、农田、交通设施损毁以及人员伤亡。二是成灾快,避险难度大。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加之生态破坏严重,土壤植被差,保水能力低,强降水时地表汇流很快,洪水成灾快、消退亦快。尤其是发生短历时强降水时,山洪沟或小流域整个洪水涨消过程可能仅数小时,洪水预报预警难度大,避险、抗洪难度非常大。三是灾害季节性明显。降雨年内分配集中,季节分布不均,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集中在汛期。根据历史洪水发生规律,我市降雨最集中时段一般在6至8月,即“主汛期”,尤其是7至8日降水最为集中、强度最大,是洪涝灾害高发时段。三、防洪工作存在的问题受自然、地理、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制约,当前毕节市防洪安全工作主要还存在以下困难:一是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河道淤积,防洪标准低,险工险段隐患多,导致河道行洪能力不足;塘坝存在安全隐患,出现暴雨,极易出现事故;城镇防洪排涝体系不配套、标准低,近几年,城镇建设加速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防洪、排涝规划导致防汛设施滞后,很多开发区、工业园区没有尚未建设防洪排涝设施,极易发生内涝。二是监测预警系统不完善。近几年,国家通过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和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建设了大量雨水情、视频监测站点以及预警广播等监测预报预警措施,在防御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仅少数城镇重要河段和部分重点小(一)型以上水库建有自动雨水情、视频监测站点,由于站点数量少,覆盖面窄,远远不能满足防洪工作需要。而简易雨量站、简易水位站因数据只能现场观看,不能接入防汛指挥系统,未能及时掌握实时信息,对应急抢险指导价值非常有限。三是应急保障不完善。很多地方的防汛物资储备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或者没有按照规定更新补充,物资数量、品种不能满足抗洪抢险需要,一些小型水库甚至没有储备防汛物资;或者没有建立规范合理的储备仓库,不利于防汛物资的调配。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抗洪抢险工作及时有效的开展,一旦发生险情,可能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四是基层防汛组织机构不健全。2013年全面开展基层防汛抗旱组织机构建设以来,毕节市乡级建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办事机构,村级建立了防汛抗旱指挥中心,极大提高了我市基层防汛能力。但是由于未能落实专门编制,大多数乡镇无专职防汛工作人员,村级防汛联络员主要由村支书或村主任兼任。加之基层人员变动快,缺乏专业知识,防汛抢险技术、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经济困难,防汛工作经费、村级防汛联络员补助费等难以落实,一定程度影响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的正常开展。五是群策群防体系不健全。由于人们的水患意识淡薄,缺乏防洪安全常识,一些地方出现违章种植以及建房,挤占河道,造成人为设障,使得洪水下泄不畅降低河道行洪能力。一些群众擅自将住房建于山洪冲沟或滑坡体附近,对群众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形成隐患。四、防洪安全主要对策措施(一)新形势对防洪工作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防洪减灾任务越来越重,对防洪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对防洪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以人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防洪工作的头等大事。致力于减少洪涝灾害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威胁,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工作中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线,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洪水资源,最终实现人与水的和谐。二是人水和谐。“人水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强调地域性、现代性、文化性而淡化工程痕迹,达到了自然、生态、景观相融合的境界。建设水利工程体系,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又发挥人水相亲的平台作用,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正是新形势人民群众的渴求。三是应急管理。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快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这既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成为检验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形势下对防洪工作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二)建设完善的防洪工程措施,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防洪工程建设是提高防洪能力,确保防洪能力的根本措施。一是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努力提高现有防洪工程标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水利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工作。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尽早立项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通过提高防洪标准,使防洪工程能够抵御洪水的冲击。二是加大山洪沟治理力度,减轻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威胁。同时,有计划搬迁安置重要山洪灾害危险区受威胁的居民。三是加大城镇排涝治理力度。科学合理规划城镇排污排洪系统建设,及时清淤除障,确保排洪畅通。四是加大水毁修复力度。当防洪工程设施水毁后,要迅速修复,恢复工程防洪能力,避免再次发生洪水时造成更大灾害。(三)建设完善的非工程保障体系,提高避灾抢险能力一是要加强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近几年,毕节市加大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项目建设,建设了雨量站、水位站、视频站、乡村级预警广播、短信预警平台、市县级指挥平台等,为防洪调度指挥提供了重要支撑,发挥了重大防灾减灾效益。但是由于监测站点尤其是自动监测站、视频监控站偏少,覆盖范围还远远不能满足防洪工作需要;人工雨量站、简易水位站点多面广,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维护管理困难;防汛部门建设的雨水情监测数据尚未与气象、水文部门有机整合,存在数据不完善、不统一等问题,对防洪指挥决策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防洪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建设覆盖水库、重要河段、内涝易发区、山洪灾害危险区等的雨水情监测、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全部洪涝灾害危险区域的预警系统,逐步实现监测自动化、预报系统化、预警实时化,做到科学预报、超前防范、及时预警、有效避灾,防患于未然。二是要加强防洪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防洪应急预案是指导防汛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预案的体系结构必须统一、完备,预案的编制必须规范、科学,并适时修订、完善。近年来,毕节市部暴雨时有发生,来势猛、速度快、历时短,难以准确预报,常造成较严重的突发性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对环境与资源等造成严重破坏,给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为了确保水库(水电站)、城镇、重要工矿企业、重要单位等的防洪安全,提高对暴雨洪水、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维护人民生命群众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水和谐,尽快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防汛应急预案体系势在必行。防洪应急预案的制定要充分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明确指挥机构、抢险队伍等的职责分工,细化应急处置措施,确保预案职责明确、方法科学、措施可行、处置有效。同时要适时进行全民性的防洪应急知识宣传和教育,强化群众对防洪知识的了解;在不断更新和充实防洪预案的基础上,做好防汛应急预案演练,不断提高防洪指挥人员的应变能力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应急响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提高综合应急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理念的不断创新,防洪管理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和谐思维的不断完善,防洪工作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从事防洪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原来的工作思路,在坚持传统防洪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防洪减灾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价值为人类造福。进一步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加强各级防汛抗旱机构的能力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基层防汛抗旱组织机构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防洪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坚持“群专结合、军民联防”的思路,进一步加强抗洪抢险救灾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演练,不断提高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做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广泛宣传防洪法律法规、防洪知识的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逐步建立群策群防体系。完善灾后重建和灾后综合管理体系,使防洪管理贯穿于社会管理各个环节中,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防洪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防洪管理必须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将防洪保安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标本兼治,变水害为水利,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好安全保障。
本文标题:毕节市喀斯特山区防洪工作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4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