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案(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懂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当前我们实现发展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苏为戒”)相联系的。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理论成果(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2)195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确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3)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全巩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同年8月,又提出要造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任务。(4)1958年毛泽东提出把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3、正确评价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思想观点建国以后,党的其他领导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在初步探索中也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这些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但都未后来的探索作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1、1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很多方面还有待于探索解决。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改变贫穷落后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偏差,以至后来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2、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成果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必须认识客观规律;大型调查研究之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要依靠科学技术;合理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要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等等。3、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央其他重要领导人的理论探索成果刘少奇提出应该学会自己走路,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实行责任制。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等。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所有这些,都为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4、“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成果提出了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我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等观点。5、全面准确地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在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和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第二次飞跃提供了基础。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1)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2)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会产生一些不同的困扰和意见。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1980年,邓小平明确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1986年9月,邓小平指出:“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987年4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随后不久,他在会见西班牙领导人格拉时再次提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以唯物史观位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述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论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发展才是新道理1、改革开放以前在发展问题上的得与失2、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3、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因(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主要领导人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主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之所以会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4、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2、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3、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4、发展先进生产力需要坚持改革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此,必须不断进行改革,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广阔的途径。5、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主体作用6、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共产党人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历史推动作用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来。2、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3、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4、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才强国战略的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有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5、新时期我国作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史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教学参考书目1、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节选)(1918年)——《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邓小平:目前形势和任务(1980年)——《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1980年)——《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7、邓小平: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985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8、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1985年)——
本文标题:毛中特5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45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