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注中的哲学思想述评
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注》中的哲学思想述评[摘要]《伦理学原理批注》是青年毛泽东“修身课”、“哲学课”的学习体会和总结。其中的哲学思想既丰富深刻,又庞杂混乱。研究者们大都侧重于研究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某一个方面,而述评文章的分类整理又过于粗疏。因此,对《批注》中的哲学思想进行全面的归类整理,为相关的研究者们提供方便,是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关键词]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注》;哲学思想;归类整理[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17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听杨昌济讲授修身课时,在教材《伦理学原理》(德国泡尔生著,蔡元培译)的空白处及行间作了1万2千余字的大量批注。《伦理学原理批注》是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的代表作。邓以新认为,当时,“毛泽东还不是一个自觉的唯物主义者,更不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由经验形态向理论形态,即由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转变过程中……。”[1]由于《批注》还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还未曾被列为毛泽东的经典著作,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一直偏少。从1991年至2010年的20年间,以毛泽东《批注》中的哲学思想为主题发表的论文仅有7篇。它们是:王兴国于1991年发表的《“道德哲学在开放之时代尤要”——读《伦理学原理批注》》,[2]刘利华于1996年发表的《《伦理学原理批注》在毛泽东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地位》,[3]曾成贵于1997年发表的《论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注》的道德观及其当代意义》,[4]刘进于2002年发表的《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微——《伦理学原理批注》述评》,[5]邓以新于2003年发表的《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集中展现——《伦理学原理批注》记读》,[6]王子今于2007年发表的《青年毛泽东的自由意识——以《伦理学原理批注》为中心》,[7]以及杨金华于2010年发表的《伦理学话语中的矛盾学说——读毛泽东的《伦理学原理批注》》。[8]研究者们大都侧重于研究《批注》哲学思想的某一个方面,而刘进发表的唯一的述评文章对《批注》中大量的哲学思想的整理是不够的。刘进虽然把《批注》中的哲学思想归为三大类,但过于简略、粗疏。许多观点差异太大,勉强归为一类非常不妥当。从《批注》中的哲学思想促进了毛泽东早期世界观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为毛泽东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与毛泽东晚期哲学思想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等角度来看,对《批注》的研究和重视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注》中的哲学思想既丰富深刻,又庞杂混乱,所以从总体上进行全盘把握是比较困难的。由此出发,笔者反而愿意作一基础性的工作,对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注》中的哲学思想进行全面的归类整理,为相关的研究者们提供方便。毛泽东所作的批注主要分为三类:1、提要,2、简评,3、长段的引申和论述。提要是用简洁的词语、句子把握原书的内容、观点,是纲要式的概括,如“此段直破快乐论之见解之非真理。”[9]简评是毛泽东表达对原文观点的态度:或赞同,如“旨哉言乎!吾极主此说。”[10]或疑虑,如“此处吾有疑义。”[11]或拒斥,如“此节不甚当。”[12]但批注中内容最多、最具价值的,还是毛泽东结合书中相关内容而进行的长段引申、发挥和论述,从中可以看到毛泽东自己的哲学思想(包括人生观、伦理观、历史观和宇宙观)。毛泽东读书的特点是善于独立思考,有接受也有批判。遇到不能同意的观点,就说明理由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遇到能接受的观点,就表示赞同,常常进行独特的解析并自由阐发、大做文章。毛泽东的批注不仅有锋芒、有个性、有创见,而且联系中国的文化传统(如孔子、孟子、老庄、墨子、陶渊明、宋明理学、王船山)和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时政和思潮(如袁世凯政府、梁启超)。[13]李锐先生在《三十岁以前的毛泽东》中,把《伦理学原理批注》中的哲学观点概括为五个方面:1、强调“个人精神主义”,2、赞誉对外界的“抵抗”,3、极端重视思想和知识的作用,4、重事实、现在和实行,5、初步掌握了辩证法。[14]笔者在李锐先生的概括的基础上,把毛泽东最重要的总共32处长段批注分为五个大类,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述评如下:一、重视利己;强调个人的无上价值,从无我论走向唯我论;驳斥与真正利己主义相悖的学说。1、借助于利他来论述利己是根本;利己具有优先价值和次序。(1)“我固万事万念之中心也,故人恒以利我为主,……利他由我而起点也。”[15]毛泽东认为一切利他都与利己有关,他把利他统一在利己的基础之上。利他是“高尚之利己而精神之利己也。”[16]人类、生类和宇宙都是一大己。(2)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丑恶现象是“人己并举则次序不明,易致假利他之名而行利己之实。”[17]所以要把利己排在利他之先,不能说二者并存。“以我立说,乃有起点,有本位,人我并称,无起点,失却本位。”[18]2、个人对社会、团体来说具有无上价值;毛泽东强调个性解放;从无我论转向唯我论。(1)“社会为个人而设,非个人为社会而设也。”[19]“事固先有个人而后有团体,……然团体无意思,其有意思仍系集合个人之意思也。”[20]“故谓世无团体,只有个人,亦无不可。”[21](2)“个人有无上之价值,……故谓个人之价值大于宇宙之价值可也。故凡有压抑个人、违背个性者,罪莫大焉。”[22](3)“盖我即宇宙也。……宇宙间可尊者惟我也,可畏者惟我也,可服从者惟我也。”[23]3、驳斥与真正利己主义相悖的叔本华主义、抽象派伦理学和泡尔生国家主义。叔本华认为,“必为利他始有道德之价值。”[24]抽象派伦理学“以自然意志之自相冲突为特质”,[25]“又以屏除自己快感为道德价值之条目”。[26]毛泽东认为叔本华主义“为最狭隘之利己主义”,[27]而抽象派伦理学为“极端之利他主义”,[28]二者“同为不知真正利己主义者。”[29]此外,毛泽东还驳斥了泡尔生的国家主义思想。毛泽东认为,社会国家固然由个人组成,但国民首先是个人。“先有各人而后有国民,非各人由国民而发生也。国民之生命即各人之总生命,乃合各人之生命而成,非各人之生命由国民之生命所派生也。”[30]二、进一步阐发原著推崇的“抵抗”,认为人类的大势力都会遇到大抵抗;发挥原著中的“活泼之地感情之冲动”,进一步赞颂人的本性之中至伟至大之力。1、毛泽东赞叹原文的“世界一切之事业及文明,固无不起于抵抗决胜也。”[31]而对原文的“人类势力之增,与外界抵抗之减,其效本同”,[32]毛泽东则认为“人类之势力增加,外界之抵抗亦增加”[33]更为合理,并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大禹治水等历史事例来说明。“治乱迭乘,平和与战伐相寻者,自然之例也。”[34]“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35]因此老庄的理想社会和陶渊明的桃花源只是幻境而已。2、毛泽东把原文中谈到的“大人君子……大抵由活泼之地感情之冲动而陶铸之焉。”引申为“豪杰之士……伸张其本性中至伟至大之力,因以成其为豪杰焉。”[36]这种动力排除了“本性以外之一切外铄之事,如制裁束缚之类。”这种动力“乃至坚至真之实体,为成全其人格之源。”[37]英雄豪杰一旦发挥了这种动力,“决无有能阻回之者”,[38]“所以至刚而至强也。”[39]显然,毛泽东希望通过发挥这种强大的力量,来冲破旧社会旧势力的罗网,冲毁一切阻碍,为新社会新世界开辟道路。这种至伟至大之力,既继承发展了《体育之研究》中尚动、武勇的因素,又成为《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浩浩荡荡的世界大潮和新思潮的先声与前导。三、追求突破常规、变革传统的新思想新知识,独树一帜地探讨了生死问题、国家变化问题和时空问题;重视新知识影响人心、改变社会的作用。1、毛泽东详细、透彻地讨论了生与死这个伦理学和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生与死的界限也是人类认识的极限。毛泽东大胆地突破了这个极限,对死亡这个神秘领域及其与人生的关系,作了一番新颖的探讨。他认为,死亡是解散,生存是团聚,“散于此而聚于彼”,[40]所以死为未死,生为未生。人生无死,“永远经验一种之生活,有何意义乎!”[41]“死也者,亦吾有生以来一未尝经验之奇事也,……吾则以为甚可贵。”[42]2、毛泽东联系国家、社会和宇宙来讨论生灭成毁和变化。“世上各种现象只有变化,并无生灭成毁也,生死也皆变化也。”[43]“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44]国家、民族、人类、宇宙都要经历生死成毁之大变化,“其毁于此者必成于彼无疑也。”[45]毛泽东希望通过“改建政体,变化民质,改良社会”[46]而再造中国,使当时老衰萎缩的中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险,经过一番变化而成为新国家。3、毛泽东认为“生死问题乃时间问题,成毁问题乃空间问题。”[47]既然世界上只有成毁而无生死,那么就只有空间而无时间。毛泽东通过思辨活动,设想出了一个除去时间只有空间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浩渺无边,广博宏伟。这个理念在哲学上是非常奇特的。而“时间观念之发生,乃存在于客观界一种物理机械之转变,即地球之绕日而成昼夜是也。”[48]4、毛泽东非常看重知识的作用:“知识固大有影响于人心者也。……人类之有进步、有革命、有改过之精神,则全为依靠新知之指导而活动者也。”[49]他认为知识是信仰的前提。“知之已稔,故信之也坚。”[50]“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51]四、注重事实,注重现在,尤其注重实行。1、“吾重在当时为善为恶之事实而已,以其事实论为善者善,为恶者恶。……离去事实无善恶也。”[52]所以,希望自己留名于后世,或者羡慕他人留名于后世,都是虚妄的。2、在伦理学上,毛泽东有现实主义的主张。“吾只对于吾主观客观之现实者负责,……既往吾不知,未来吾不知,以与吾个人之现实无关也。”[53]毛泽东也不喜欢名声,因为它属于未来而不属于现实。后人“加吾以芳名,然而非吾之所喜悦,以其属之后来,非吾躬与之现实也。”[54]历史也只有有助于发展现实才有意义。“吾取历史以其足以资吾发展现实之具足生活也。”[55]3、重视现实、尤其注意实行使毛泽东抛弃了不现实的虚幻梦想。“吾尝梦想人智平等,人类皆为圣人,则一切法治均可弃去,今亦知其决无此境矣。”[56]他认识到,老庄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只是理想而已,“实在性少,而谬误性多也。”[57]4、关于如何实现自我、如何去实行,毛泽东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实现自我、充分发达身体及精神之能力的种种活动中,要全身心地投入。“凡天下事所以成,所以成而有价值者以此(即一片浑忘人已差别,惟注事际事物之真诚)。”[58]五、受书中进化论及当时《新青年》、梁启超等倡导的进步学说启发,毛泽东已经初步掌握了辩证法。1、在原文“凡后出之生物,必优于古代者”的旁边,毛泽东的注语是“此一段述进化论,精切详明。”[59]在原文“动物者,……其于自然界,尚为被动于外界刺戟之部分。进化而至人类,……于是能规定自然而利用之”的旁边,注语是“此以进化说意志自由。”[60]可以看出,当时毛泽东对进化论已相当了解、并可以用进化论分析原文观点了。2、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不可能减弱以至消亡、终结的思想。“盖人类之势力增加,外界之抵抗亦增加,有大势力者,又有大抵抗在前也。”[61]“然则不平等、不自由、大战争亦当与天地终古,永不能绝。”[62]“然长久之平安,毫无抵抗纯粹之平安,非人生之所堪,而不得不于平安之境又生出波澜来。”[63]3、矛盾对立的双方又统一的思想;矛盾的一方依存于对立的另一方的思想。(1)毛泽东列举了17对对立统一的范畴:“观念即实在,有限即无限,时间感官者即超绝时间感官者,想象即思维,形式即实质,我即宇宙,生即死,死即生,现在即过去及未来,过去及未来即现在,小即大,阳即阴,上即下,秽即清,男即女,厚即薄。质而言之,万即一,变即常。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64](2)毛泽东通过恶与善的关系,觉察到矛盾的一方依存于另一方。他觉察到恶没有价值,只是在比例于他物时才是没有价值的,而不是恶的本身没有价值。“恶也者,善之
本文标题: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注中的哲学思想述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4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