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他们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和历史地位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的三大基本问题。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方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四个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最核心的是实事求是,他是思想路线的实质,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1、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2、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性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第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成功的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第二、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如何进行革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扫清了障碍,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第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鼓舞和推动了亚洲及世界各地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有力的增强了世界进步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路线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总路线的具体化)政治纲领: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四、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3、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地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五、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六、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第一、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第二、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第四、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上的特点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上的特点在经济上,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基本理论一、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和形式。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二、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和办法。1、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2、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3、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4、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三、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步骤。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步骤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四、和平赎买采取和平赎买的办法逐步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五、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六、四马分肥企业的利润分配,按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和资本家红利各占一部分。七、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意义。经验: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政策,实行和平赎买,避免了暴力与流血冲突,从而使我国和平的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主义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历史意义:第一、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对民族资产阶级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以和平赎买方式有秩序的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过但没有实行的以和平赎买的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第二、在我国条件下,坚持用和平的办法进行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他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八、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原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第三、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九、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一、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科学变革,他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二、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的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地发展。四、对世界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正式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阐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专政和民主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相的方针。四、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要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五、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强调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六、经济建设的一些重要指导方针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统筹兼顾的方针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稳。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七、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
本文标题: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4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