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6年)内容总结(1)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本门课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的内容。第一章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指导意义;讲述两大理论成果的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第二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两个重要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第三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第四章到第十二章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34分章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31年开始的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5的国情。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率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5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度性的社会形态。3、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占据领导地位。但是“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故此,需要渡过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1)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2)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其中:“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并举的路线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2)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讨在上述理论知道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过渡的问题。(4)新中国成立后,在上述理论知道下,党制定了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6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了。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4、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接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公有制成为经济主体,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3、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由步骤的向前推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4、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上述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定5、能否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界曾有过激励的争论。列宁批评了“庸俗生产力论”,认为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表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六、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占有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她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立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7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原则: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6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也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个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8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80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来“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邓小平对违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1985年8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1986年9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0年12月,他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大道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根本性变革。改革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变革
本文标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6年)内容总结(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47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