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练习题
1材料分析题:材料一:要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就必须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温家宝:《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材料二:2007年6月6日,八国集团(G8)峰会在德国波罗的海滨海小城海利根达姆举行,作为主席国的德国提出了“发展和责任”的主题。气候政策、能源、知识产权保护、投资自由化以及非洲发展是本届峰会的五大主题,而气候政策与非洲发展两大主题被认为是重中之重。鉴于东道主德国将气候变化视为重点议题,本次峰会被西方媒体形象地比喻为“气候峰会”。在全球环境问题上,中国过去所持的态度是,支持环境保护,同时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发展压力与在环境上面临的压力同样巨大。支持环保、强调发展权利,这一策略中国还要长期坚持,但同时需要意识到,当前面临的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形势与过去不一样了。——摘自《新华网》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何在?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答案: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其内涵极为丰富,核心是以人为本。(2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分)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分)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1分);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1分)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何在?(6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3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分)(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分)(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1分)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8分)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1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前提;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基础;不仅重视经济指标,而且重视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注重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切实搞好“五2个统筹”。(7分)(以上为大体答题思路,学生根据实际回答有理有据,即可相应得分)―――――――――――材料一: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表反映的是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具体数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的比重城镇化比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15.9%50%36.2%6280元2253元2020年11.5%29%56%18000元8000元材料二:温家宝总理说:“作为中国的总理,每念及我们还有3000万农民同胞没有解决温饱,我忧心如焚,寝食难安。”材料三:“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摘自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10分)2、结合当前农村现状,谈谈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的理解。(10分)1、为什么“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10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2分)材料一、二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2000年的水平与2020年的发展目标相比,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在农村。如果不解决3000万农民同胞的温饱问题,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所以,“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将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4分)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4分)2、结合当前农村现状,谈谈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的理解。(10分)材料三说明了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系统思路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6分)联系当前农村现状(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4分)――――――――――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0分)材料一:2004年,城镇居民中,20%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7.4%,比1985年的12.8%下降了5.4个百分点;60%的中3等收入群体收入占的比重为57.7%,比1985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20%的高收入群体收入所占比重为41%,比1985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材料二:2004年,20%农村居民低收入群体收入所占的比重为6.3%,比1988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60%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所占的比重为50.3%,比1988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20%高收入群体收入所占的比重为43.4%,比1988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材料三:资料显示,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至10多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材料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收入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4.7%,并且极有可能很快由“黄灯区”进入“红灯区”。以上是与收入差距相关的几组资料,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你认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现状如何?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会产生什么后果?(10分)2、如何通过科学发展观的“五大统筹”和“十一五”规划的认真落实,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10分)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何在?联系实际谈谈这条革命道路的开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1、根据材料,你认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现状如何?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会产生什么后果?(10分)现状:1、城镇内部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拉大;2、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拉大;3、区域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5分)如任其发展,收入差距会成为妨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最终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5分)2、如何通过科学发展观的“五大统筹”和“十一五”规划的认真落实,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10分)(1)大力发展生产力;(2)努力发挥税收对收入的调节作用;(3)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5)努力增加农民收入。(10分)――――――――――――材料题(每题20分,共20分)材料1在产业幼稚资产阶级势力不集中的社会,尤其是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社会,资产阶级每每有分为三部分的现象:(一)是革命的资产阶级,他们因为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妨碍大规模的工商业发展而赞成革命,如中国海外侨商及长江新兴的工商业家之一部分;(二)是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他们因为素来是依靠外人的恩惠及利用国家财政机关与军阀官僚势力,造成了畸形的商业资本,专以卖国行为增加他们货币的富,他们自然而然要依附军阀官僚及帝国主义的列强而反对革命,他们也可以叫做官僚的资产阶级,如中国新旧交通系之类。自盛宣怀以至张弧、王克敏,乃是他们代表的人物;(三)是非革命的资产阶级,他们因为所营的工商业规模极小,没有扩大的企图,没有在政治上直接的需要,所以对于民主革命采取消极的中立态度,这种小工商业家,在小资产阶级的中国社会居最大多数。——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材料2中产阶级。这个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着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其政治主张为实现民族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有一个自称为戴季陶“真实信徒”的,在北京《晨报》上发表议论说:“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打倒共产党。”这两句话,画出了这个阶级的矛盾惶遽状态。4……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材料3资产阶级有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别。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直接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的阶级,他们和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中国革命史上,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不是中国革命的动力,而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从这一方面说来,他们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他们也曾经表现过一定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积极性。但是又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这种情形,特别是在民众革命力量强大起来的时候,表现得最为明显。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
本文标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4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