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水务规划管理复习水资源: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该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能被利用。水资源特征:1、可以满足社会需求;2、可靠而稳定的水源;3、可以人工调控;4、水质符合用水要求。城市水循环的基本特征1、自然水循环的人工特征明显,下垫面水文调节能力弱,产汇流历时短,地表产流系数大、地下水补给能力差;2、社会水循环过程为区域主体水循环过程,供水主体源自区外或过境水;3、用水高度集中,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要求高;4、废、污水集中排放,污染负荷贡献大;5、自然水生态人工化,水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城市社会水循环的驱动机制社会学机制:人口、社会结构、价值趋向经济学机制:水权配置、产出效益、价格调节管理学机制:效率-公平;服务-管制生态学机制:流域水生态约束、城市水生态建设城市社会水循环演进的基本特征1、循环通量不断增大2、循环路径不断延展“取—用—排”过程延展为“取水—给水处理—配水—一次利用—重复利用—污水处理—再生—排水”。3、循环结构日趋复杂内部包括若干个闭路循环子系统,如城市再生利用子系统、企业循环用水子系统以及社区中水利用子系统等。4、与自然水循环的分离特性日趋明显管网改造减少了地下渗漏量,污水处理回用和循环利用减少了排放量。我国分级城市社会水循环系统小城镇模式:分散式、据点式水循环系统大城市模式:集中分布式水循环系统都市区模式:集中分布复合式水循环系统城市群模式:区域一体化的水循环系统主要水问题:1、水资源短缺;2、污染严重;3、水生态退化;4、洪涝风险。城市的水资源问题1、城市缺水严重;2、水质污染;3、用水不合理,浪费突出;4、水资源管理混乱。水务规划概念:水务规划是以水资源利用、调配为对象,在一定区域内为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患、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而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涉及内容:包括水文学、水资源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管理学以及水利工程经济学等多门科学,涉及到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一切与水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水务规划的任务和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通过制定城市水务综合规划,查清水资源的现状,在分析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总体布局和实施方案。基本任务1、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评价;2、提出节水、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的措施;3、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4、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5、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水务规划的基本原则1、坚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规范的原则;2、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3、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4、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5、坚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治水的原则;6、坚持科学治水,努力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原则;7、坚持科学治水,努力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原则;8、坚持实施的可行性原则。城市水务管理概念是实行在城市区划内防洪、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管理体制,即对城市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地下水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城市水务管理首先要求对城市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其次是对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的科学基础是水资源以流域管理为基础的系统管理思想,实现以流域为系统、以区域为单元,流域与区域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城市水务管理的历史1、1988年颁布第一部《水法》: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2、1998年国务院规定: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水资源空(中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最早从深圳开始,于1993年7月组建了水务局,对城乡涉水事务统一管理。3、200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重点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提倡污水处理回用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并纳入城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4、2002年《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5、到2002年,全国成立水务局744个;有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单位265个。城市水务管理体制的成效1、有利于对水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2、有利于加快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发展转变;3、有利于水利自身的协调发展。城市水务统一管理的意义水资源统一管理(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不仅考虑自然资源系统如何满足人类的水资源需求,而且要考虑如何调整人类的水资源需求,以谋求水资源供需平衡,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水务管理的内涵1、水安全保障2、水资源供给3、水环境改善4、水经济建设5、水文化建设6、水生态修复城市水务管理的原则1、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2、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3、政、事、企分开的原则4、权责一致的原则5、依法治水、依法行政的原则6、按水资源特点对涉水事务进行行业管理为主的原则城市水务管理的目标1、统一管理水资源,保障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做好城市水资源规划,为合理的城市发展规模提供依据3、全面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加强供水管理,加速实现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5、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保证城市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逐步提高6、根据水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和调整产业结构7、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城市水务现代化水平8、进一步加强各项防洪措施,确保城市安全9、统筹规划,实施区域间调水,保证城市水源的可持续利用10、保护、改善水生态与环境,建设国际化标准的现代化城市城市水务管理的主要任务1、防洪2、水资源的配置与管理3、水源地的建设与保护4、供水输水、的保证5、排水的保证6、污染处理7、水环境与生态保护8、组织开展节约用水工作9、制定水价10、制定法规城市化: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商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和城区面积的扩张,这一过程称之为“城市化”。城市化过程根据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城市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农村阶段:土地处在耕作和放牧状况。显然地球上大部分土地是处于这个阶段。2、早期城市阶段:土地利用特点是大量修建城市型房屋,但仍有相当部分土地被原有植被覆盖。3、中期城市阶段:住房、商贸中心、学校、工厂等建筑物大规模的发展和建设阶段,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用于街道、人行道的铺设,在大城市的郊区多属于中期的城市发展阶段。4、后期城市:则是整个城市更大发展的结果,地面完全有人工建筑和一些其他设施所覆盖。城市化过程对当地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1、水资源的重新分配2、城市地貌和排水系统的改变3、水环境的改变4、大气环境的改变构成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水环境等水文相关的问题城市的水文问题1、对水资源短缺认识不足,水资源浪费严重2、城市雨洪灾害问题3、水环境和水质污染4、城市气候条件改变城市水文学:城市水文学是水文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着重研究城市及周围地区的水分循环,水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水与城市人群的相互关系。城市水文学的特征1、综合性一方面是城市地区空间和时间尺度都很小,其水文要素的响应过程十分敏感;另一方面是城市化使环境的改变十分显著。这两方面的原因要求城市水文学的研究更精细,并且要考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立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的模拟模型。而流域水文学中常用的,经验性的集总式的模型,在城市化的研究中不大适用。2、动态性由于城市人口和物质的高度集中,加以近年来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使水环境发生异常迅速的变化。一个自然流域的演变是缓慢的。而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水和环境都处在“动态”之中,分析研究城市地区的径流量、水质及雨洪径流过程都要考虑这种动态过程。具体来说,必须考虑这资料观测期间内城市环境已有的变化,及其对各种水要素响应过程的影响。城市化影响城市地区水文特性的因素1、城市地区的水文循环中包含的水量有相当部分是来自相邻流域,或来自地下含水层,或者是不经过河流而排泄。因此不仅是城市排水区参与了水文循环,而且,其他地区的水量也参与了本市区的水蓄循环。2、城市地区流域下垫面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上修建引水、排水系统,等,创造了一个新的径流形成条件,从而使天然径流流速加大。3、由于城市地貌的改变和空气的污染,造成降雨和蒸发趋势的变化。4、由于不透水面积的比例较大,又开采大量地下水,从而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5、非净化和部分净化的污水集中排入天然水体。6、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改变了天然水体。以上所有变化都取决于城市化面积、人口、工业发展水平、用水量和供水系统等条件。城市化影响降水的机理1、城市热岛效应与周围乡村相比,城市气温明显偏高。其特征往往是城市中心气温最高,而向周围乡村逐步递减,在郊区递减速度较快。城市气温明显高于周围乡村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造成城市热岛的原因主要为:①人为热源②建筑材料的热容性③建筑结构峡谷形式增加接受辐射的面积④大气污染增强了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城市热岛现象会对水汽蒸发、空气对流产生明显影响,从而影响到降雨特性。2、城市阻碍效应城市因为有高低不一的建筑物,其粗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原大。这不仅能引起湍流,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静止锋、静止切变线、缓进冷锋等、有阻碍效应。使其移动速度更缓慢,在城区滞留时间加长。因而导致城区降水强度增大,降水时间延长。3、城市凝结核效应城区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人们日常活动使得城市上空大气中尘埃比天然情况下高出几倍至几千倍,使得城市空气污染加重,为城区降水提供了更多的凝结核。城市化尤其使对流层气象活动增加,引起局部区域降水增大。城市化影响降水的机制,以产生热岛和城市阻碍效应最为重要。至于城市空气凝结核丰富对降水的影响,一般认为有促进降水增多的作用。城市降水量增多,很可能是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化引发降水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后果,总的来说对城市经济生活是不利的。这种变化是难以控制的。城市化对蒸发的影响在城市化的条件下,蒸发的变化相当复杂。这时由于较大的受热量蒸发面积造成了蒸发能力的提高约高(5~20%)。然而,由于汇流迅速,城区可供蒸发的水量减少。作为粗略的近似,可假定城市与乡村蒸散发量之差别不超过蒸散发观测误差。当然也可能有例外,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修建水库和增加植被,有可能造成蒸发量的提高。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1、对径流形成的影响在自然流域内,部分降水通过植物截流、甜洼、下渗后形成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最终通过河川径流流出。汇流时间较长,洪峰流量偏低。而完全城市化的流域,只有部分降雨耗于填洼蓄存,完全以地表径流汇入河道,流量过程较尖瘦,峰高量大,汇流时间大大缩短。2、对径流水量平衡的影响城市地区的年径流比同一地区天然条件下的年径流要大。如果水循环不包括从外流域的引水量,那么,现代工业化发达的大城市,年径流量的增加量为10~15%。一般在年径流和水流情势主要取决于降雨量的地区,城市的的年径流可能是天然流域的2~2.5倍。城市化对流域年径流的影响可用下式表达:R2=R0(A1-A2)+A2R1R2——城市化条件下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R0——非城市化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区域多年平均径流量);R1——城市化地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A1——流域总面积(视为一个单位);A2——城市化面积,是流域总面积的一部分。城市化对小流域的影响可能比大流域大得多。城市化对水文影响的分析1、统计检验方法一般,城市化对水位和流量资料影响较为明显,可以采用水文统计中的t检验和F检验方法对水文样本系列的均值和方差进行显著性检验。2、经验分析方法①水文系列分析对水位、流量、雨量系统的时间滑动平均分析,分析水文变量是否受到城市化影响。②降雨径流关系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年或次降雨径流关系的差别可以分析城市化的影响程度。③峰量关系比较分析城市化会引起洪峰~洪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对不同时期峰量关系的比较可以分析城市化的影响。④相邻流域间同一水文变量比较如果参证流域水文变量(R1)未受
本文标题:水务规划管理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7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