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 水泥稳定类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水泥稳定类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副标题:作者:监理一公…文章来源:沂南县澳柯玛大道改建工程驻地监理处点击数:395更新时间:2008-07-23一、材料规格及技术要求:水泥稳定类材料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底基层。包括水泥稳定碎石、水泥稳定砂砾、水泥土等。(一)、材料要求:1、集料压碎值要求:1)、基层:底基层: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大于30%不大于30%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不大于35%不大于40%2、集料级配要求: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基层材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底基层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7.5mm,集料级配范围应符合规范规定的级配范围要求。3、水泥的要求:水泥稳定类混和料可以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P.O)、矿渣硅酸盐水泥(P.S)、火山灰硅酸盐水泥(P.P),但初凝时间应在4h以上,终凝时间应在6h以上。不得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的水泥。强度等级为32.5或42.5的水泥。二、水泥稳定类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一)泥稳定类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根据重型击实标准试件,在非冻区25±2℃条件下湿养6d,浸水1d,进行7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其试件压实度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二)水泥稳定类混合料组成设计主要是根据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取合适的集料,确定必需的或最佳结合料剂量,以及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三)原材料试验1、在水泥稳定类基层、底基层施工前,应取所定料场有代表性试样按规范规定的频率及检查项目进行试验。2、对级配不良的碎石,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其级配。可以采用几种料掺配来达到其级配要求。3、检验水泥的强度等级和初终凝时间等技术指标。(四)混合料的设计步骤1、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的水泥剂量和水泥稳定料的种类,分别按5种水泥剂量配制同一种击实试样、不同水泥剂量的混合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以图纸设计剂量及其±0.5%配制三组混合料)2、确定各种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至少应做3个不同水泥剂量混合料的击实试验、即最小剂量、中间剂量、最大剂量。其它2个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用内插法确定。(因为水泥的含量对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影响不是特别的大,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只做设计(估计)水泥剂量混合料的击实试验)。3、按规定压实度标准值分别计算不同水泥剂量的试件应有的干密度;4、试件制备1)、将风干试样按规定过筛,筛除超粒径颗粒(对基层过31.5mm筛;底基层过37.5mm筛),并测定其风干含水量。2)、按最佳含水量和计算得到的干密度计算每个试件的水泥用量和击实试样用量。3)、将称好的试样放入托盘内向试样中加水,拌和均匀后浸润备用。4)、将称量好的水泥加入浸润好的混合料中,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94)的要求方法制作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应在1h内制作完成,对超过1h的混合料应该作废)。如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大于表中规定值,应重新试验,并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如不能降低偏差系数,则应增加试件数量。5、试件在规定温度下(25±2℃)保湿养生温度6d,浸水24h后,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94)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养护时水深以高过试件2.5cm以上:6、计算若干个结果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S、偏差系数Cv和95%概率的值Rc0.95=Rc-1.645S7、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标准值,选定合适的水泥剂量,此剂量试件室内试验结果的平均抗压强度R应符合式(1-1)的要求:R≥Rd/(1-ZaCv)(1-1)8、工地实际采用的水泥剂量应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0.5%-1.0%。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时可增加0.3%-0.5%;采用路拌法施工时,宜增加1%。(五)、配合比的确定根据无侧限抗压强度值,以达到设计文件文件所要求的强度值的材料比例为最终配合比。结语:从经济方面考虑,所选定配合比的强度值不要比设计值高太多,一般高出0.5-1.0MPa左右即可。原因是试验室选配合比时称量的精确度要比施工时拌和机械的称量精度高的多,为了防止拌和机械间歇性称量不准确,导致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够,应事先予以考虑。而且在施工时水泥剂量要比试验室配合比的水泥剂量提高0.5个百分点。这样就起到了双保险的作用。参考资料:[1]公路工程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2]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94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5]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交通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
本文标题:水泥稳定类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8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