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一)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融合的逻辑起点是承接与弘扬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传统道德中那些比较好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集体之间以及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关系的本质要求的优秀道德原则、规范、范畴和道德品质等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升华。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既同传统美德相承接,又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相统一。两点认识:承接是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融合的逻辑起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融合并发挥其作用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能离开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大道,它比其他道德文明更加优越和先进的地方是在于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数千年以来道德文明的有益成果,并对之作了创造性的转化。一是对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体系的挖掘和梳理。王泽应教授提出: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组合起来的价值系统。这一价值系统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为核心,体现在个人修身美德、家庭生活美德、职业生活美德、公共生活美德和国家民族美德等方面。部分专家学者对中华传统美德主要内容的表述: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公忠为国的爱国精神;博爱大众的利民济世精神;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精神;重气节讲操守的人格独立精神;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秉公执法的奉公精神;清正廉明的清廉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勤劳节俭的勤俭精神;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举贤任能的尚贤精神;尊师重道的传道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乐群贵和的和合精神;求真务实的求实精神。等等。二是对中华传统美德核心价值的研究和认同。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是中华民族的最大美德,是中国公民最根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三是对中华传统美德功能作用的认识和提升从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看: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民族凝聚和民族团结的功能,精神激励和支撑的功能,价值整合和价值导向的功能。中华传统美德是奠基于道德丰富性基础之上的道德统一性,是根植于价值多元论基础之上的价值一元论,是对多种价值取向的一种价值导向。它塑造了中国人博大、精进、宽厚、务实的道德心灵和精神风貌,是中国文明对于世界的伟大贡献。从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重要作用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她不仅是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崇高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是青少年构筑精神支柱不可或缺的思想材料和精神内涵。中华传统美德中精髓和核心的内容是青少年成长成才、安身立命的素质要求。十六大报告要求:“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颁发的8号文件明确规定,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第16号文件明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四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知行合一,德才并进。(三)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发展趋势及科学内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的理念,揭示了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国现代社会融合的发展趋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揭示了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融合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科学揭示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融合的核心内容及体系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具有民族性;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迫切需要。二、高校德育应对挑战要重视三个问题从高校地位作用看,现代大学是21世纪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支柱。21世纪人才资源与其拥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提出,高等教育是推动应付现代世界各种挑战所需的大环境的主要力量之一;大学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支持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中国大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大学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物质基础的动力源,大学培养的专门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大学是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支撑的重要途径,大学对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学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学责任重大。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要发挥智力密集和智力源头作用,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中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要建设有利于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推动有利于创新文化的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大学生思想主流呈良好态势;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深刻认识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两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这一重大课题做出了系统、科学、全面的回答。要把“培养什么人”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问题。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客观规律上认识青年的重要作用,把握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立足于我国在21世纪的历史发展来认识大学生在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增强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使命感;清醒认识我国大学生现状和面临挑战的严峻性,增强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紧迫感。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和发挥优势;清醒认识到理论准备和工作实际的不足,花大力气研究“十个如何”的新问题;以科学的目标定位推动研究的深入开展。(二)认真落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两项紧迫任务1.抓好德育体系的整体规划和建构当前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应加大力度。一是要切实加强调研。对有关增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的问题组织合力攻关。二是要把教育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要求与学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所在学校德育体系的建构。2.抓实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各项工作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体现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要结合学校实际,认真研究制订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细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和步骤,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要继承和发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开辟新途径。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党员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党员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坚持把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基本的道德情感。三是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以创建优良校风学风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校园文化的道德作用。四是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锻炼、提升、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意识。(三)注重培育大学精神和大学生精神
本文标题:汉字与中国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9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