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汉字文化圈内文化与语言的交并发展
汉字文化圈内文化与语言的交并发展——以朝鲜与日本为例摘要:汉字文化圈的定义,是汉字系统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汉字文化圈的基础上诞生了儒家文化圈,以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的“东亚世界”的定义为依据,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要素主要有:册封体制、汉字、儒学思想、大乘佛教、律令制。其中汉字作为文化交流的基础其对文化圈形成的作用可以说是根性的。而册封体制及朝贡体制可以说对保证汉文化的传输和地位保证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汉字文化圈的诸民族在社会文化上通常有如下表现:官方推崇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上借鉴中国;正式场合使用正体汉字,而民间多使用本民族文字如假名或与汉字混合使用;生活习惯上相似,如使用筷子、品茶和食用稻米等。无论是律令制度的借鉴套用、时俗节日的同化还是思想与文学作品的传播,都离不开作为基础的汉字系统。下面将以日本与朝鲜社会文化的发展历史中汉字的表现为例分析汉字文化圈内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影响关系。日本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据考察汉字是于公元前后开始经由汉人移民之手伴随着冶金、纺织等技术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而史载汉字正式传入日本约为公元三世纪末叶。当时日本列岛的倭奴国与邪马台国已经与当时的魏国有过官方的外交交流。后来,日本经由百济国传入大量汉字。汉字传入日本后,被用作公家记录历史和一般学者写作的专用文字。日本最初的诗都是用汉字写成。后来在宫廷的汉字使用中为了能表示日本的本土词语,产生了万叶假名,将部分汉字作为表音文字使用标注日音,《万叶集》即为使用这种文字系统的代表作品。至八世纪中期,留唐的僧人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脱胎于汉字,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字系统。然而平假名在女性中流行,片假名多为僧侣使用,九世纪中旬才出现用平假名书写的文学作品,片假名被见于正式著作则比之又晚二百年。直至近代日本,虽然日本“国风文化”的确立使得绝大多数书籍使用假名,然而直到明治初年,汉字一直作为官方规范的正式文字被公家和官方用来记事和颁布御诏法令等。公元607年,日本派遣隋使访问中国,自此开始全面学习吸收先进的中华文化。而后随着唐朝与日本的交流愈密切,许多文学作品传入日本,对日本平安时代贵族文学的发展和兴盛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人张鷟所著的传奇《游仙窟》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物语”的发展影响深远,尤以《源氏物语》的创作最可体现。而以白居易的诗为代表的诗歌更为平安时代的贵族们所喜爱,《源氏物语》的首贴“桐壶”文中便引用了《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逸事。而汉诗与文赋对和歌这种日本源流已久的文学体裁在艺术境界上的拓展提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今汉文学在日本文学研究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时代不同身份阶层的人们使用文字的方式的不同鲜明地反映出了社会文化的差异。在古代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人们使用的语言按阶级区分,因为使用语言特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社团。在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交场合,贵族们争相吟咏汉诗以竞风雅,而下层的民众根本无从接触也没有条件学习汉字。后来假名开始广泛应用于平民的生活中,日本文学也产生了反映平民百姓工商业者市井生活的町人文学,其语言具有俚俗、平民化的特点。——本居宣长,日本物哀汉字传入朝鲜大概在公元三世纪左右,朝鲜人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为“吏读文”。朝鲜作为长期接受中国封建王朝册封的国家,在官制、礼仪等方面也唯中国马首是瞻。借力于先进的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朝鲜所使用的本土化汉字系统即吏读文字只被作为统治阶级的贵族和官员们使用,普通民众只能通过口头进行交流而无法使用文字记录。而吏读文字与韩语音的结合也并不完善。公元十五世纪前期,朝鲜世宗大王为了发展民族文化、方便统治者政策的传达和普通民众的交流带领一批精英学者耗时三十年发明了朝鲜文字。朝鲜文字是表音文字,能够较好地和韩语相契合,然而在古代朝鲜仍未得到广泛使用,被视为二流文字“谚文”,使用者大多为妇女和平民。占据官方正统的仍为汉字。古代中国文化科技光华璀璨领先于世界,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东亚文化圈内独占鳌头,成为官方和学术交流的首要工具,促进了各民族间友好的文化交流。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到了近代,由于长期闭门自守,中国文化已经缺乏生机与活力早已落后于世界。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欧美列强的侵略下一时日显颓貌,中国文化的衰弱使得汉字在各藩属国社会的地位也受到了冲击。首当其冲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都飘荡在西化的时代浪潮中,全社会上下模仿西方体制进行变革。全社会更是围绕着汉字的存废问题进行过多次广泛争论。1866年前岛密发表《废止汉字意见书》,发表应当废止汉字全用假名的激进观点,而后陆续有其他教育家也有过类似主张,二战过后,甚至有“废止汉字,改用罗马字”的观点。而日本的文化界泰斗福泽谕吉于1830年发表的《文字之教》一文主张将常用汉字限制为两三千数,不用生僻汉字,这一主张为当时的官方所采用。日本长期使用汉字系统,传统文化亦深受汉文化影响,汉字的基因在日本文化中早已根深蒂固,与日本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无法从根本上拨除的。直到现代日本社会,现代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的同时,日语中需要借助汉字的地方依然没有减少。2010年4月日本文化审议会汉字小委员会颁布的常用汉字表最终方案共收录2136个字,比照观之二战后颁布的《当用汉字表》的1850个和1981年制定的的《常用汉字表》的1945个,数目次第增加了百余。常用汉字的增加应当得益于个人手机和电脑的广泛使用使得复杂汉字的使用和传播更加方便。在日本民众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如起源于1995年为日本各界所关心的年度汉字评选活动,以及选择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数目比之选择其他外国语学生数目的压倒性优势。亦反映了汉字在日本社会生活中仍为不可抹消的一抹重色。而朝鲜在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后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一段时期内,全国被全面推行日化教育,汉字被严令废止。世宗大王发明的朝鲜文字得以摆脱昔日的谚文身份得到广泛使用,战后更得到了官方的承认。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朝鲜在美苏两国政治角力的阴影下被分裂成北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朝鲜文字被分别确被立为两个国家的官方文字,而区别在于,朝鲜文经历过朝鲜政府于1948年和1954年两次汉字废除政策后已经成为不夹杂汉字的纯朝鲜文。而韩文仍允许少量夹用汉字,甚至到了2005年,为了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和发展韩振兴国传统文化,韩国政府宣布恢复并推广汉字的使用。
本文标题:汉字文化圈内文化与语言的交并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95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