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于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的体会视频公选课《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主要从:文化视域下的汉字及其起源、汉字构形的文化特征、汉字中寓含的服饰、饮食文化信息解读、汉字中寓含的居住文化信息解读、汉字中寓含的行旅、祭祀文化信息解读、汉字寓含的婚姻、礼俗文化解读、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国学文献阅读、汉字的文化特征与使用规范、汉字的文化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汉字与网络语言这几个方面来讲诉汉字的具体构成。汉字,也称中文,是与汉语相对应的文字,它由4300年前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发明,在古文献中被称为“书”、“书契”,到了汉代才有了“汉字”一词,用于指称中国汉族文字。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性质的单音节文字,现代常用的汉字有四千到八千个,大多数是形声字。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汉魏隶书体-楷体-宋体演变而来的。在长久的实践中,中国汉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长久积累的知识都依靠汉字保存至今。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独特工具,汉字对中国和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伟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通过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况,揭示了汉字的优越性,从而确立了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以汉字中的烹字为例,来解读其中的内涵。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无“烹”,所以它的意义就由另一个字——“亯”(今“享”的本字)来分担了。“亯”当含有“相当、会通”意义时为“亨”——现在人们常的“亨通”一词中,“亨”和“通”的意思是相同的。“亯”当含有“烧煮”的意义时为“烹”。“这样,‘亯’一个字就分化成了享、亨、烹三个字。”笔者据“亯”为“烹”义时的字形猜测,大概表现了“火”在未发明之前的上古时期我们的先祖“茹毛饮血”的饮食状况。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从这两则史料可进一步推测,上古时期的原始居民在食“鸟兽之肉”时,并不是把鸟兽的血肉直接抓在手中饮食,而是概用一些凹形的石器来盛之。此时“烹”的方法主要传说主要是由有巢氏发明的“脍”和“捣”。“脍”是指用石刀把肉割成薄片食用,“捣”是用石锤把肉捣松散食用,后来“周八珍”中的“鱼脍”和“捣珍”即是这种饮食方法的延续。因为没有佐证,仅为笔者的揣测而已。“烹”字的出现也大概是人们懂得使用“火”之后的事。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燧人氏“钻燧取火”的神话传说不仅见于上而两则史料中,而且也散见于其他如《白虎通义》、《绎史》和《论语》中,“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火为熟,令人无腹疾。”火的发明与运用,使远古时期的人类的进化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进入了人类文明的新时期。火化熟食,不但人类扩大了食物来源,更为重要的是使人们减少了疾病,增强了体质,延长了寿命。“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可见,“烹”是饮食文化的真正肇端,是人类进入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火之后的主要“烹”法还处于“炮”、“燔”、“焙”、“烙”等原始“石烹”阶段,“炮”把带毛的肉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烧烤,我们今天所食叫化鸡则是对其继承;“燔,炙也。”就是把肉直接放在放上烤,今天流行于大街小巷的烧烤,是在原始人饮食方法的基础上加上佐料而已;“焙”法是先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熟,类于我们今天的各种炒干果;“烙”,是用烧红的石子把食物烫熟,相当于时下的铁板烧。但这些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烹”。“烹,煮也。”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烹”是原始社会晚期炊具和调味品发明以后的事。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据西汉刘安《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作釜甑。”三国谯周《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可见,在黄帝之前,先民虽然懂得用火烹食,但紧紧局限于“石烹”,而黄帝发明了炉灶,并且按蒸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最早蒸锅——陶甑,使人们蒸饭煮粥,“吃饭”的概念便产生了。而黄帝时期的夙沙氏“煮海为盐”,使人类饮食又进入“调”的时代,同时标志着人类真正进入现代意义上的烹饪时代,使华夏民族从饮食上摆脱蒙昧阶段全面迈上了文明时代我从《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这个视频公选课中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释、道精神。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在当今社会,有些年轻人用键盘输入取代手写汉字。不认识繁体字,无法读懂古代优秀典籍,网络新词不断地被创造,很多汉字的字义已经和原义相去甚远,很多人崇尚西方文化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丢弃传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凡此种种表明应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格外重要。
本文标题: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9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