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汉画像艺术的审美特点与当代美育意义1
摘要:汉代画像艺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一种重要内容形式,虽历史久远但由于内容繁杂,长期以来,并不受人们关注。人们对它的研究,更多的也只是从艺术价值、表现方法、美学意义等艺术学层面进行探讨。很少有人将汉画像艺术作为一种美育教育的范例用之于当代学校的素质教育中,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和思想素质。本文在思考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人文格局中,独辟溪径,试图通过人性、精神与技艺的有机结合,来审视汉画像艺术与当代美育的意义,探索新时期学校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关键词:汉画像审美美审汉画像艺术作为华夏民族二千年前的一种艺术形态它表达的精神意涵和社会内容,虽然和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但就本质而言,这种差别只是一种外在的形而下的差别。华夏民族数千年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却是无法改变的。汉画像艺术那雄浑古拙、深沉宏大、灵动飘盈的艺术风貌和美学精神不仅一代一代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性格。今天,当我们满怀信心,迎接人类崭新未来的时候,我们该怎样追思和铭记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深遂的精神呢?1961年4月,青年钢琴家傅聪游学国外,心情迷茫。此时,作为父亲和著名文学翻译家的傅雷先生为开导儿子,给他寄去了一些汉画像石拓片,并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单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有很大弊害的。”所寄拓片“目的只是让你看到我们远祖雕刻艺术的些少样品。你在欧洲随处见到希腊罗马雕塑的照片,如何能没有祖国雕刻的照片呢?我们古代的遗物既无照相,只有依赖拓片,而拓片是与原作等大,绝未缩小之复本。”[1]除此之外,信中还介绍了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以此来激发儿子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心愿。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真诚的艺术家对国家民族一片赤诚的爱国之情,同时,也可以看到汉画像艺术对于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不仅关乎艺术,也关乎心灵。通过上述这个事例,我们似乎听到了一个老艺术家和儿子之间一次关于“爱国”的心灵对话。因此,也可以说这是汉画像艺术与人心灵沟通的一次成功尝试。“汉画像不像帛画那样,用毛笔在帛上细细地画,而是雕刻在石面上,就琳琅满目、生动灵透而言,从马王堆帛画也可以感受得到。但汉画像表现出来的一股力量却是帛画没有的。汉画像的力量和古拙主要从形体块面表现出来。注重形体,块面的必然结果是追求整体的视觉效果和对形体作变通的变形夸张,这又显示出汉画像特有的韵味。”[2]汉代时期画像石表现的题材之一是自然。这时期的艺人工匠师,按照历史的文字记载,明间故事。以及当时科学家对科学研究而得的资料把对自然的热爱,向往,虔诚贯穿于画石象中。画像石中有“阳鸟图”,”星云图”,等自然景观的画面,这些都源于对太阳的崇拜。“坐观万景德天全,真气补人,境与神会”,反映这汉代人的宇宙观和他们对自然万物的敬畏,默契与顺应。这不就是素质教育的自然素质?当学生了解了汉画像,自然也就对各个故事典故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也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汉代时期画像石表现的题材之二是社会。汉代画像石中简约却又不失张扬的人物刻画证明,舞乐百戏已经渗透到了宫廷,明间的各类社会生活活动中。技师们把舞乐百戏的表演场面,从事表演的艺人的命运以及自己的命运与表演艺人的命运之间的联系融入画像石中,从而传递了他们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这就是社会素质汉代石表现的第三类题材是道德,他们通过对人面蛇首的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以及造物之神盘古等形象的刻画,给人们传递着正义,勤劳,等道德思想。素质教育提倡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道德素质,为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和效率,为提高学生综和素质,为中华民族之振兴提供了各类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汉代画像艺术崇美扬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汉代艺术是中国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舞蹈,天文,地理等多方艺术元素,给人们心理造成强烈的审美效果,起到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审美艺术自然的融合是多学生素质教育最佳的环境之一。教育要注重为学生的学习营造环境。《讲经图》刻画的就是教学场景,侃侃讲学的老师,毕恭毕敬的学子,在有序的空间中刻画了他们对深隽智慧的共同追求。艺术教育强调在大范围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汉代画像艺术审美倾向代表了汉代人各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是让自然与文化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汉代画像艺术那种发扬蹈厉、感物造端、慷慨雄放、广大宏伟的文化风貌,那种开拓的、扩张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代精神蕴含着理性的文化意识,以一种伦理化、功用化、世俗化的审美理念,全面的展现了素质教育中的贵真、崇实的审美情趣。参考文献:[1]傅雷.傅雷家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2]中国艺术.历史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闵捷(1983—原文地址:bayf244.cn/dafa888/bayf244.cn/daxiyangyulecheng/bayf244.cn/duqiuguize/bayf244.cn/miandianduchang/bayf244.cn/xin2yulecheng/bayf244.cn/xinaobo/
本文标题:汉画像艺术的审美特点与当代美育意义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96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