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江苏省13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
第-1-页共8页江苏省13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1.(2015年江苏苏州市中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5题。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第-2-页共8页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选自,有删改)13.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14.写出第⑤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3分)15.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哪一项不正确...?(2分)()A.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C.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D.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答案:13.作者将人和蚊子在雨中漫步的“惬意”和“危险”作比较,提出蚊子“在雨中为什么能够毫发无损”的问题,激发读者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问题的具体说明。14.列数据、打比方。列数据:运用“1/50至1/300”等数据,从数量上具体准确地说明雨滴击中“空中飞舞”的蚊子时施加给它的力量之小。打比方:把雨滴比作羽毛,形象地说明了蚊子受到的冲击力之小,便于读者展开想象,感知理解。15.B2.(2015年江苏无锡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2题(4分)有机肥迎来了好机遇①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一句话点明了农家肥对于农业生产的超凡地位。不过,这已经是老皇历了。叫好不叫座,明知有机肥比化肥好,但农民就是不爱用,这正是目前有机肥推广所面临的最大现实。②与化肥相比,有机肥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肥效长,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还可以防止土壤板结,提升粮食、蔬果的品质和口感。不少人觉得,现在的蔬果好像比过去好看了,但却没有过去的香了。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化肥已第-3-页共8页经全面取代有机肥地位的后果之一。③因此,严格控制化肥的过度..使用,推广有机肥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政府要制定有机肥使用的补贴政策,保护农民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确保他们应有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土地的污染和退化,保证耕地的质量和粮食、蔬果的品质和口感。相信有机肥在未来还是大有一番作为的。11.第②自然段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2分)答:12.第③自然段中加点词语“过度”为何不能省去?请简要说明。(2分)答:答案:11.作比较,说明有机肥的好处。12.理由:若去掉“过度”,会让人理解为“严格控制化肥的使用”,即不准使用化肥,这就与文章的原意不一致了。3.(2015年江苏泰州市中考)阅读管丽红的《微课与慕课》文章片断,完成12-14题。(10分)①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011年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这个阶段对微课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资源建设,而忽略了其应用性、互动性和扩展性等特征。②但随着国内微课发展和建设昀逐步推进,胡老师又在2012年对这一定义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这个定义无疑要准确很多,微课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完善的。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微课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2004年夏天,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开始用雅虎的一款绘图软件作为共享记事本,再加上电话辅导异地的表妹学习数学。后来在YouTube①上录像,继而在2007年辞职创立可汗学院,并最终把其发展成为一家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各类教学视频的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这位的美国人用一共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通过录制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与此同时,英国教师电视也开始了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从2004年的7年间开发了3500第-4-页共8页个20分钟(主要授课过程大约........10..分钟..)左右的精品微课视频,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的众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喜欢。④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为主,类似于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而真正把微课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是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教授。目前该学院已经推广应用了“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络,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注】①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站。12.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2分)13.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1)请说出第①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2)简要分析第③段括号中内容的作用。(2分)14.请概括出选文的说明思路。(4分)答案:12.(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2)是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解析】从“‘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中提炼出两个主要特征。13.(1)说明方法:下定义;作用:指出了“微课”的主要特征及性质。(2)列数字,突出“微课”之“微”(时间短)的特点。【解析】(1)划线句子中,“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是标准;“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是目的;“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是特点。(2)第③段主要说明微课是“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但划线句子是强调微课时间之短(“微”)的特点。第-5-页共8页14.四段文字,按照事理顺序,先国内后国外,依次说明了什么是微课、微课的产生和发展。【解析】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顺序,对微课的知识进行了解说。4.(2015年江苏扬州市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7分)方块汉字前途之争汪品先⑴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⑵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⑶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⑸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14.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第-6-页共8页15.指出第⑷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16.推敲词句,回答问题。(5分)⑴第⑶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3分)⑵细读第⑸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2分)17.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4分)“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百度百科▲▲答案:14.(4分)汉字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适用于发展科学”或“逻辑不分明”)。【评分要点及说明】4分,每点2分。扣住“复杂难学”“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作答即可。如照抄与中心话题无关的冗余信息,酌情扣分。15.(4分)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具体数据的比较,更鲜明地突出汉字具有高信息熵(或“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或“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具有优势”)的特点。【评分要点及说明】两种
本文标题:江苏省13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01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