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淮北市2008政府工作报告
1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月7日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市长许崇信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真抓实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十三届人民政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省、市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创新实干,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五年来,我们科学定位,围绕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带动、创新推动、全民创业、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审时度势,作出了经济发展处于调整期、各项改革处于过渡期、结构调整处于转型期、全民创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处于培育期的科学判断,扬长补短,攻坚克难,着力做好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工作。致力和谐,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加强社会建设,实施民生工程,维护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9.7%。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制定并实施“3588”工业振兴计划,抓企业、抓投资,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和质量兴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和优势产业,不仅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增长,而且实现了发展后劲的增强和国家名牌产品零的突破。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2家,比2002年增加161家;实现增加值117亿元,年均增长14.1%,占GDP的比重比2002年提高5.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1亿元,是2002年的2.4倍。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05.7亿元,年均增长46.9%;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驰名商标1件和7个国家免检产品。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组织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粮食单产、总产连创历史新高。实施畜牧富民工程,被列为全省生猪养殖核心区、奶牛生产示范区。大力发展果蔬等高效经济作物,“菜篮子”工程连续16年全省第一。加强绿色长廊建设和荒山绿化等,林业建设取得新成绩。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120家,其中8家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劳务输出规模达35.5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由2002年的52.5%提高到65%。第三产业稳步提高。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加强市场建设,发展各类批发市场190个,商业网点达到1.7万个;城乡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9%。县域经济增势强劲。理顺利益关系,倾斜项目布局,促进县区产业升级和实力提升。2007年县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5.5%,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3%。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完成区划调整,并初步建立基层管理新体制和工作运行新机制。推进国企改革,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累计支付改制成本8.9亿元,2.4万名职工通过及时调整劳动关系在新企业重新就业;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立,雷鸣科化、恒源煤电、飞亚纺织成功上市。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调整理顺市、县(区)财政体制,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管理新框架。推进公用事业改革,中北巴士、华润燃气运行良好。开展全民创业行动,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强银企对接,成功举办两届专利技术推介会,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5年新增民营2企业3409家,个体工商户2.6万户。注重理性务实招商,不断加大产业、驻点和节会招商力度,成功举办两届煤矿机械投资贸易洽谈会及其他一系列招商活动,山东六和、天津宝迪、台湾旺味、浙江维科、深圳华孚等一批大企业相继落户淮北,五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265.1亿元人民币,外资1.96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58.2%和24.8%。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三区两园”格局已经形成,其中龙湖工业项目区1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重点产业加速集聚;县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承载力和发展力进一步增强。对外贸易平稳增长,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其中出口2.4亿美元。外事、侨务等工作全面加强,与韩国抱川等国际友城交流进一步深入。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以省“861”行动计划和市重点工程建设为统领,强化项目带动,优化投资结构,积蓄了加快发展的能量和后劲。五年累计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41亿元,年均增长38%。强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形成。煤化工产业强势成长,临涣焦化一期前3号焦炉投产,4号焦炉加快建设,焦化二期正在环评。煤电基地建设加快,涡北等新建矿井、许疃等扩建矿井以及50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竣工投产;卧龙湖、孙疃等矿井和临涣选煤厂等新建、扩建项目进展顺利。非煤产业加速壮大,东磁电子8条化成箔生产线、富马酸等项目建成投产,华润雪花啤酒扩建、龙波电器二期等项目建成,杜集开发区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业加速集聚。强力破解要素瓶颈制约,重大问题解决取得突破性进展。合徐、连霍高速公路连接线建成,濉永路竣工通车,省道202线启动改扩建,五年累计新建、改建干线公路7条,总里程100公里。实施建设用地置换,统筹分配使用指标,从严控制投资强度,开展工业用地“招拍挂”,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启动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试点建设,开工兴建“淮水北调”管道输水工程。发挥电力优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大用户直购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开展新、老“五小”企业和重点污染源整治,资源环境质量改善。重组市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组建市信用担保公司,做大做强城投公司,加强政银企对接,要素支撑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变化显著。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通过了国务院审批。实施城市东进、西延、南扩,建成区面积达到68平方公里,规模比2002年扩大1倍以上。努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完成投资51.4亿元,建房397.6万平方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淮海路、濉溪路等30多条道路,老濉河、相阳沟等13条骨干河沟,以及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天然气利用等项目,城市功能不断增强。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管理始终走在全省前列,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再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规划,出台政策,实施帮扶,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村村通”道路1043公里,解决11.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农村远程教育实现“无缝隙”覆盖,农村能源、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洪庄新农村试点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大力推进市矿统筹建设。发挥市矿交错、镇矿伴生优势,推动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协调发展,市矿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谐淮北加速构建。居民收入全面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9%和7.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6亿元,年均增长14.3%。民生工程全面展开。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34.7万名学生得到免缴杂费保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建和改建校舍18.4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基本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普通高3考万人本科达线率连续3年居全省前列,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取得新成绩。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万个,4.8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标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整体推进;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居民达24万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市公共卫生大厦投入使用,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形成;建成6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城市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参合率达91.8%;全面实施人均门诊费、出院费和医保目录药品价格三个下降10%,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安居工程稳步推进,11万平方米南黎花园经济适用房主体工程完工;1990户居民享受廉租房制度保障。建立和完善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9.9万名困难群众得到救助。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国(淮北)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挂牌运行。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创作生产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电视剧《大姐》等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落实网吧管理长效机制,在全国首创市容管理队伍协管网吧新模式;柳孜码头大运河遗址保护和申报文化遗产取得成绩,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录;开工建设了新图书馆和新广电中心,开通了面向农村的无线微波数字电视系统。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群众性体育活动日趋活跃,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计生工作水平稳中有升,城市计生工作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2007年被授予“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商管理、贸易促进、双拥、国防、防震减灾等工作继续得到加强。民族宗教、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机关事务管理、物价、对台、气象、档案、保密、地方志、妇女、儿童、老龄等事业取得新成绩。社会管理全面加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监管力度,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社会安定有序。政府建设切实加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市级行政许可审批720项、行政收费225项,全面推行首席代表制和“两集中、两到位”,不仅办事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年均减少企业和社会负担6000多万元。加强依法行政,强化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普法工作连续四年被中宣部、司法部评为先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密切与社会各界联系,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0件、建议557件和政协委员提案991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濉溪县被评为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开通市长热线,提升行风热线,推行限时督察通报等制度,五年累计受理并办结政风类投诉300件,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对商业贿赂和损害群众利益不正风气的治理力度,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刚刚过去的2007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面超额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地区生产总值258亿元,增长12.8%。财政总收入35.5亿元,增长13.9%。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5亿元,增长17%。进出口总额6500万美元,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78元,分别增长18.5%和13.8%。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和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机关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驻淮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4在我市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不够稳固,发展速度在全省居中靠后,传统产业不强,新兴产业发展不快,整体技术含量不高,骨干企业数量不多,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过高等。二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仍然不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抗御灾害和社会应急管理能力较弱,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总体水平偏低,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问题仍很突出,控制物价上涨和维护社会稳定也存在较大压力等。三是政府工作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不够深入,影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未彻底破除。一些机关重审批处罚、轻监管服务,工作效率不高,执行力不强;一些干部不讲学习、素质较低,作风不实、为政不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二、乘势而上,奋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本文标题:淮北市2008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39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