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杨修之死学案(打印)
《杨修之死》学案资料链接:1.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思想。2.《杨修之死》选自小说《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杨修之死》节选自,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朝代)小说家。(二)、注意重点字词1.适庖官进鸡汤。2.夏侯惇入帐3.禀请夜间口号。4.行军主簿杨修5.喝刀斧手推出斩之6.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7.数犯曹操之忌8.心甚忌之10.竟取匙与众分食讫11.而心恶之12.半晌而起13.佯惊问14.何人杀吾近侍15.曹丕知之16.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17.乃用大簏藏吴质于18.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19.操因疑修谮害曹丕20.令各出邺城门21.植然其言22.匹夫安敢欺我耶!23.操乃叱退夏侯惇24.操方麾军回战马超25.自立马于高阜处26.拈弓搭箭27.延弃弓绰刀28.折却门牙两个29.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三)重点语句“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可见杨修有“才”,文中哪些事件能表现他的确天资过人?(概括)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文中勾画)然后填表。杨修之才犯曹操之忌破译“活”意虽称美,心甚忌之擅解“鸡肋”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从这个小说故事中可见曹操是个的人。(四)阅读材料A有人说,做事应当多用大脑和手去干事,少用嘴巴说话,要控制好个人言行,特别是不当的话。做事应当三思而后行,安守本分,做好自己的事,切不可恃才放旷。不必聪明过头,做人要张扬不张狂,不能狂妄自大。……杨修死了,死在自己的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死在自己的狂妄自大,更要命的是他掺和到了曹操选立后世之君的内政。也死在曹操的嫉贤妒能,心狠手辣,虚伪狡诈。古人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谦受益,满招损。阅读材料B张扬但不张狂——读《杨修之死》的启示读罢《杨修之死》,心情很是凝重——满腹才华的杨修因为个性张狂而招致杀身之祸。假如当初杨修内敛一点,也许命运就将改变。确实,我们需要个性张扬!张扬,是内心激情火焰的喷发,是智慧灵动的舒张,……没有张扬,就感受不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气概,就欣赏不到关羽单刀赴会的超人胆识。人又不能太张扬!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狂。张狂是要付出代价的。杨修之死正应验了“丧身二字傻与狂”。所以,我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必须控制好尺度——张扬而不张狂。张扬引导成功,张狂导致失败。个性要张扬,做人不张狂。探究交流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请你写出你的见解。写话华山脚下仅存墓碑一块,墓碑上刻的内容也只有:“汉主簿杨修之墓”七个字。请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点文字,表达你的感悟体会。当堂训练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重点字词注音: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④行军主簿杨修()⑤取匙与众分食讫()⑥操方麾军回战马超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①竟取匙与众食qì()。意义: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意义:____③延弃弓ch1o()刀。意义: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①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通假字________,与________相通②曹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通假字________,与________相通4.翻译下列语句。(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4)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二、阅读理解。(内容见课文)1.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杨修和曹操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认识。2.你认为本文中曹操的形象和你在历史上学的曹操一致吗?你是如何理解的?课外阅读曹操是如何变成花脸奸臣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到《三国演义》,更而想到戏台上那一位花脸的奸臣……其实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位英雄(见《而已集》)。的确,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在一个宦官家庭,少有大志,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并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打败豪强割据势力袁绍、袁术、吕布等,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他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退回北方,同蜀、吴成鼎足之势。曹操还在北方屯田并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曹操用人唯贤,打破了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人才,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他还是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篇激昂慷慨、悲壮苍凉,深受后人喜爱。在曹操死后的几百年里,他的形象总的来说是不错的。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称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称曹操建元功于九有,故举世之所推。直至宋代之前,曹操的形象仍然是比较高大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当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德代。在这几百年里,虽然也出现了贬低曹操的种种评价,但倒也不是主流的评价。可以说直至唐代末年,曹操无论是在封建统治阶层还是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基本上属于一个正面人物。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在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就提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广大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理学家朱熹对曹操进行攻击:只有先主名分正,曹操自是贼(《资治通鉴纲目》)。陆游诗中也有帮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的句子。再到后来又逐渐出现了丑化曹操的剧目,这一点在元代的杂剧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元代民间艺人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对于曹操的丑化,则更加说明曹操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被大大贬低。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虚伪狡诈、嫉贤妒能、心狠手辣、多疑形象活灵活现,深入人心。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矛盾引起的。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有了还我河山的愿望。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当时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做自己的民族英雄来怀念,而把董卓、曹操之流看成是残暴的统治者而仇恨,加上在历史上曹操也的确有过类似的劣迹,因此,曹操也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
本文标题:杨修之死学案(打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7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