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填空第一章绪论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研究内容:主要是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次生地质构造。研究其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探讨其对各种地质资源、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或影响。构造尺度及构造地质学分支:巨型、大型、中小型、微型以及超显微型大地构造学、区域构造学、构造地质学、显微构造学、超显微构造学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可以解决矿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火山、环境地质等问题。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岩层的原始产状沉积岩层原始产状大都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这是认识和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前提。真、视倾角的关系tanβ=tanα.cos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与表示方法(1)方位规定(2)测定方法:罗盘、三点法(3)表示方法①文字法:A、方位角表示法:记倾向和倾角。如:205°∠25°B、象限角表示法:记走向、倾向和倾角。如:N30°E/27°SE②符号法: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岩层的露头宽度: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主要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倾角,还受地面坡角、坡向与岩层的倾角、倾向之间关系的影响。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应力分析1)与σ1垂直的面上正应力最大,为σ1,与σ3垂直的面上正应力最小,为σ3,其他各面上正应力界于σ1与σ3之间2)最大剪应力面出现在两个与σ1呈45°相交的共轭面上,为(σ1-σ2)/23)在σ1σ2σ3的主平面上,剪应力均为零物体变形方式有五种:拉伸、挤压、剪切、弯曲和扭转。应变主方向:λ1、λ2、λ3主应变轴:A、B、CA、B、C分别称最大、中间、最小主应变轴挤压变形面:垂直于C轴,平行于AB面,如轴面、轴面劈理、轴面片理张裂面:平行于BC面,垂直于A轴拉伸线理:平行于A轴λ=(1+ε)2第四章褶皱褶皱要素1、核部泛指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2、翼部系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3、转折端系指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4、褶轴5、枢纽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6、轴面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联成的面。7、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一平面的交线。8、脊、脊线、脊面和槽、槽线、槽面9、脊迹和槽迹脊面或槽面与地面或任意平面的交线。褶皱的产状类型1、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2、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直立(倾角80°-90°),枢纽倾伏角10°~80°;3、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直立(倾角和倾伏角均为80°-90°);4、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5、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水平(倾角与倾伏角均为0°-10°);6、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倾伏(倾伏角10°-80°),但二者倾向和倾角均不一致;7、斜卧褶皱(重斜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而且二者基本一致,倾斜角度也大致相等。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压扁作用越强烈,应变椭球越扁,褶皱越紧闭;压扁使岩层厚度发生变化,翼部变薄,转折端变厚;利用矿物或生物化石的变形可推断压扁的程度;压扁使脆性层拉伸断裂形成石香肠,韧性层产生轴面劈理;小褶皱可在主褶皱形成前产生。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层理;岩层的厚度;岩石力学性质;动力作用的方向和性质;岩石的埋藏深度和基底构造。褶皱形态的研究(一)了解区域的总的构造轮廓(二)查明地层层序和追索标志层(三)观察褶皱的几何形态研究褶皱形态的纵深变化研究褶皱内部小构造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第五章节理节理的分期(一)节理组的交切关系1、错开2、限制3、互切4、追踪、利用和改造(二)借助其他地质体判别节理形成的顺序节理的配套(一)根据共轭节理的组合关系进行节理配套(二)根据节理发育地区总的地质特征进行节理配套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与褶皱有关的节理:剪切节理、纵节理、横节理与断层有关的节理:伴生节理与派生节理:伴生剪节理、张节理、派生羽状张节理、剪节理。与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区域性节理第六章断层断层各论一、正断层(一)一般特点正断层产状一般较陡,大多在45°以上,而以60°-70者最为常见。大型正断层的陡直断层面向地下深处常常变缓。正断层带内岩石破碎相对不太强烈,角砾岩多带棱角,超碎裂岩较不发育,通常没有强烈挤压形成的复杂小褶皱等现象。(二)组合型式1、地堑地堑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2、地垒地垒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倾斜方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3、阶梯状断层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盘依次向同一方向断落构成阶梯式。4、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5、雁列式断层若干条近平行的正断层呈斜向错列展布,便构成雁列式断层。6、块断型断层两组方向不同的大中型正断层相互切割则构成方格状或菱形断块状。(三)地质背景正断层广泛发育于各种不同的地质环境里,主要出现在区域伸展或扩张区,如洋脊、洋隆区及大陆裂谷区。在构造变动轻微地区和构造变动强烈的褶皱带均有发育。二、逆冲断层(一)一般特征逆冲断层是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其倾角一般在30°左右或更缓,挤压破碎较正断层严重。(二)几何特征和扩展方式几何形态:通常概括为台阶式。扩展方式:叠瓦式断层发育顺序与扩展方向有两种:前展式和后展式。飞来峰与构造窗(三)组合型式1、叠瓦式逆冲断层一系列产状相近的逆冲断层,其上盘依次向上逆冲,剖面上成叠瓦式。2、对冲式逆冲断层对冲式冲断层是由两条相反倾斜,相对逆冲的断层组成。3、背冲式逆冲断层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表现为自一个中心分别向两个相反方向逆冲。4、楔冲式断层上宽下窄的楔形断片,称为楔形冲断体构造。(四)地质背景逆冲断层一般是区域性挤压作用的结果,区域性伸展和重力作用也可在其前端形成推覆式构造。三、平移断层(一)一般特征平移断层面一般陡峻以至直立。大型平移断层常常表现为强烈破碎带、密集剪裂带、角砾岩化带和超碎裂岩化带等。(二)地质背景一类是与褶皱等构造相伴生的平移断层,一类是区域性平移断层。(三)与平移断层有关的一些现象升降:差异性升降和断块升降;褶皱:与断层伴生的褶皱。四、顺层断层顺层断层是顺着层面、不整合面等先存面滑动的断层。断层形成机制一、正断层形成的应力状态是:σ1直立;σ2和σ3水平;σ2与断层走向一致。应力状态:水平拉伸和铅直上隆。二、逆冲断层形成的应力状态是:σ1和σ2水平;σ3直立,σ2平行于断层面走向。应力状态:水平挤压。三、平移断层形成的应力状态是:σ1和σ3水平,σ2直立;断层面走向垂直于σ2,滑动方向也垂直于σ2,两盘顺断层走向滑动。断层面产状的测定直接测定;间接测定;‘V’字形法则定性分析;三点法;物探资料分析;利用断层伴生和派生的小构造判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一)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断层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是判断断层两盘相对升降的重要依据。注意地层倒转特例。(二)牵引构造断层两盘紧邻断层的岩层,发生明显的弧形弯曲,弧形弯曲的突出方向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三)擦痕和阶步擦痕,纤维状晶体,反阶步,正阶步(四)羽状节理:张节理、剪节理(五)断层两侧小褶皱(六)断层角砾岩第七章劈理及线理劈理岩石的域组构:可分成劈理域和微劈石域。变形岩石中的大型线理(一)石香肠构造1、明显韧性差的岩石相间成层;2、垂直岩层挤压。1、张裂型石香肠构造2、剪裂型石香肠构造3、粘滞型石香肠构造4、褶皱型石香肠构造(二)窗棂构造外形呈一系列的圆柱体或呈波状起伏的浑圆棂柱。1、节理式窗棂构造2、肿缩式窗棂构造3、褶皱式窗棂构造(三)铅笔构造由二组或两组以上平行面状构造交切分割而成。(四)杆状构造由石英、方解石或其他成分单一的强硬岩石物质构成,它们成带成束地在一定变质岩层中出现。第八章岩浆岩体的构造研究侵入岩体的产状(一)协调侵入岩体1、岩床2、岩盘3、岩盆4、岩鞍(二)不协调侵入岩体1、岩基2、岩株3、岩墙二、喷出岩体的产状1、熔岩被2、熔岩流3、火山锥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一、岩浆岩体的褶皱构造二、岩浆岩体的次生断裂构造特征:1、缺乏沉积岩中的断裂所具有的那些明显的标志。2、岩体在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错动时,很容易使岩体破碎和发生动力变质。3、岩体受力后,由于矿物变形而出现光性异常现象。4、岩浆岩体,特别是花岗岩体是比较均一的、连续的、坚硬的块状地质体。形成的断裂往往很平直。第九章变质岩区的构造研究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点(一)是深构造层次的产物变质岩区的区域变质构造主要是深构造层次的变形。变质岩区韧性变形表现在断裂上,即形成韧性断层。(二)广泛出现新生的变质构造在变质岩石中出现新生构造和残余构造的共存和组合。(三)多期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四)构造型式与岩石变形时代有密切关系
本文标题:构造地质学填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8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