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7*放风筝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手形象。3、品味本文稿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课文语言。2、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体会。3、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教具准备:预习课文、收集有关《红楼梦》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一、导入激趣1、简介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2、课作出示放风筝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注意读准以下字的读音。恰似(sì)窗屉(tì)兴头(xìng)晦气(huì)忌讳(huì)打发(fā)宝钗(chāi)螃蟹(pāng)三、出示阅读要求,深入探究课文内容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新闻记者提示中的问题。(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2)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2、小组合作研讨。3、班内汇报交流对第(1)个问题,要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的出现的人物,然后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对哪个人物描写出最多。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中心人物。对(2)个问题,要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概括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主旨。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贾等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第(3)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从文中众多人物中挑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可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顽皮、欢乐,一点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公子哥的架子。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自己却从未放一遭儿也不气恼;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便急得头上出汗。众人大笑,他恨得把风筝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顿脚跺个稀烂。”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3、抓住重点语段,欣赏品味。(1)投影出示句子。“于是丫头们拿过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摇摇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转眼只剩一点黑星儿,一会儿不见了。”1“飘飘摇摇”是什么意思?把这个词语换成“飘飘荡荡”好不好?“飘飘摇摇”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飘动。“飘飘摇摇”这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成“飘飘荡荡”不好。2“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3“一时”“转眼”“一会儿”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风筝随风习去后很快消失。4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业,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欣赏品味,同桌交流。四、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放风筝的场面,品味文中的妙词佳句五、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欣赏品味句子方面去谈。板书设计:7*放风筝贾宝玉姿态:飘飘摇林黛玉放风筝丫头们等形状:鸡蛋、黑点儿8*鲁智深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小巧玲珑说的主题。3、品味本文稿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4、结合前后文,透视封建社会统治者专制强权下的残暴统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具准备:学生:收集有关《水浒传》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一、导入新课1、听《好汉歌》或观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录像,导入激趣。2、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知道的水浒传故事和对《水浒传》这部小说的了解情况。二、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作者简介。2、《水浒传》简介。3、题目简介。三、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2、出示生字,学生读、注意正音。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四、再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1、学生通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2、讨论、交流,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无赖寻事发展:力伏无赖高潮:倒拔杨柳结局:无赖心服3.课文记叙了鲁智深的哪两年事?这两件事反映了鲁智深是怎么样一个人?(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五、精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1、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1)小说往往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选文将鲁智深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放在矛盾斗争中来描写其语言、动作、心理,表现他的性格特点。请找出这些描写手法并加以说明。1学生默读课文。2讨论交流。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a.语言描写:后边那二三十个无赖尺得目瞪口呆,正想逃,忽听鲁智深一声吼:“不许动,谁走我就让谁下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嫉恶如仇的性格。b.动作描写:鲁智深不等张三、李四动手,便先发制人,用“飞起”“踢”几个词,表现出他的心思缜密、反应敏捷、武艺高强。c.心理描写:鲁智深怀疑众无赖假意奉承,“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上前来,莫非想捉弄我?这倒是虎口拔牙!”表现了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1)课文主要是介绍鲁智深,为什么穿插许多描写无赖的细节?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写众无赖与鲁智深的冲突,是为了表现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本性,表现他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从他后来对待无赖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性格豪爽,不计前嫌。鲁智深出身于军官,经验丰富,因此粗在有细,机警敏捷,正因为如此,才没中无赖的圈套。整个故事塑造出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形象,如不穿插写无赖这一群体形象,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自由朗读课文,感悟体会。六、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的方面去谈。板书设计板书设计:8*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开端:无赖寻事发展:力伏无赖嫉恶如仇高潮:倒拔杨柳智勇双全结局:无赖心服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2一、教材说明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和她的“中国儿子”沈国华结下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课文描述了小勤务兵沈国华细心照顾史沫特莱的生活,并在战斗中极力掩护她。史沫特莱想把沈国华带离边区根据地读书深造,被沈国华婉言谢绝了。沈国华后来牺牲在弹雨纷习的战场上。本文通过生动的故事赞颂了史沫特莱和沈国华之间的深厚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二、教学要求1.结合深刻印象的语句体会沈国华热爱祖国、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2.难点:感悟沈国华的毅然选择以及为国献身的高尚行为。四、教学过程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2.齐读课题。3.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是谁?4.沈国华为什么能成为史沫特莱的儿子?课文通过哪几个具体事例来写的?5.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史沫特莱和沈国华分别是什么身份?他们是怎么样走到一起来的?(2)重点读第3自然段,说说沈国华是怎么样细心照顾史沫特莱,史沫特莱又是如何帮助沈国华的。可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眇理解像史沫特莱这样的国际友人远万里采访抗日英雄事迹的国际主义精神。画记课文中能体现“亲情般的温暖”的句子,感受沈国华年纪虽小却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史沫特莱像母亲一样给予沈国华的关爱。(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4~10自然段。1李司令员为什么破例批准沈国华上前线?他上前线干什么?2在战斗中沈国华是如何掩护史沫特莱的?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可是,一转身,附近树丛里运找不到史沫特莱和她的马夫!沈国华摸着黑,呼喊着,搜寻着。”这个细节描述了沈国华和史沫特莱失去联系后无比焦急的心情,体现了沈国华高度的责任感和“母子”情深。“当沈国华见到史沫特莱时,他不停地叫着史妈妈。望着眼前这个被荆棘划得满脸血痕的孩子,史沫特莱热泪夺眶而出,紧紧搂抱住他,一个劲地叫着:儿子,我的儿子”这是脱险后相拥而泣的重逢场面,“不停地”、“一个劲地”反映了两人因惊喜而显得有些语无伦次。重点描写了史沫特莱被这个全心全意保护自己的孩子深深感动,又心疼又喜爱的心情。(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1~19自然段。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抉择”和“送别”,前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后者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感人至深。1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热泪滚滚地说:‘史妈妈,我很想跟您走。不过,现在我得留下来,到前线打日本鬼子,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分角色朗读,读出沈国华对史妈妈的感激和坚持留下打败侵略者的决心。2老师(或学生)范读第18~19自然段,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还可以以小练笔的开式,以“沈国华想对史妈妈说”或是“史沫特莱想对‘中国儿子’说”为题,要表现出他们的艰苦的战争岁月所建立的深情厚谊。(5)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1引导学生重温第17自然段的那名话:“……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沈国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了吗?从当年那个机灵热情的小战士与“再也找不到的身影”的巨大反差中,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2你怎样看待沈国华的选择。交流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四)总结板书设计: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史沫特莱履行职责沈国华(母爱)(抉择)教授文化深厚情谊反思教完《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后,我觉得自己做的最好的是重读书,体现语文教学之“本色”。设计中体现“大读书”观念,初读、自由读、体会读、以及边想象边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领悟和体验用自己确认的语气表现出来,增强了情感的熏陶,起到陶情冶性的效果.教学中,进行删、换、比较重点词语等训练,让学生认识语言文字的准确,这是语文语感训练之道.叶老说,课文是个例子,本设计体现了这一原则,把课文当作例子进行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之本色。比如:课文第4——10自然段是通过写在战斗中沈国华是如何掩护史沫特莱的故事来赞颂了史沫特莱和沈国华之间的深厚情感,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我觉得还需要改进的是2个方面:1、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东西,把它转化为一种有效教学资源,真正体现教师智慧地教。教学目标设计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了纵向横向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应了个别差异的需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2、师生的双边活动过少。在人与人交往中,双方的活动是交互性的,在教学这个特殊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更不应该是对立的、独立的。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形式,对儿童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过程应以师生的共同活动为基础,教师知道怎样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怎样学,要注重师生双边的“互动”。语文教学欲求师生互动,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应该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生的实际“学情”,因人善诱,向着教学目标,共同进行,互动变化。在这方面,我的课堂教学还是有所欠缺的。课堂教学中有时还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而且有些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学缺乏求变求新的精神,
本文标题: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4693 .html